每個人距總統只有6個人的距離,這事您信嗎?這事您得信。

19785月,北京電影學院開始招收文革後第一批本科生,包括攝影專業。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深遷是張藝謀夢寐以求的事情。可張藝謀已經28歲,而允許報名的年齡是不能超過22歲。怎麼辦?張藝謀沒有放棄,他決定採用特別的方式來讓別人認識自己的才華。幾天後,張藝謀利用一次出差的機會來北京電影學院報名,並出示了自己多年積累精心準備的攝影作品集。招生老師對他的作品讚嘆不已,並答應會向學院領導反映他的情況。一個月後,學院那邊杳無音信。張藝謀覺得走正常報名這步路肯定不行了,必須要找知名的大人物來幫助自己。於是他託了親戚找到了北京畫家秦龍。在秦龍的幫助下見到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教授趙風璽。趙風璽推薦他報考北京廣播學院攝影專業,即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誰知,也未能如願。

一連碰了兩次壁,張藝謀還是不願打退堂鼓。他去了鼻尖上因碰而粘染上的,去北京電影學院西安報名點決定再搏一次。巧的是,主考官就是他先前找過的攝影繁教授趙風璽。趙教授又與領導商量了幾次,仍然未果。趙風璽教授很惋惜且很熱心地將張藝謀推薦到西安電影製版廠。可是張藝謀的原工作單位只同意張藝謀報考而不同意張藝謀調離,希望再一次破滅。到了這一步,一般人會把辛苦下到這兒也就算到此為止了,可張藝謀比一般人的超強韌性表現了出來,他將尋找大人物的層次提高到了一個大台階。他通過親友輾轉找到了著名畫家黃永玉和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吳印咸,並通過他們將自己的作品和《求學信》一併轉給了當時的文化部部長黃鎮將軍。與此同時,他將自己的作品集送到了老畫家白雪石處。白先生同樣認為張藝謀人才難得,便將其作品轉交給時任文化部秘書長的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先生。華君武先生看到了張藝謀的作品後也大加讚賞,遂將張藝謀的作品集與電影學院婉拒其報考的最終處理意見一併彙報給黃鎮部長。黃鎮部長此時已藝謀其人其事,於是親自作了批覆:允他入學深造。

張藝謀被他夢寐以求的北京電影學院破格入取,想想,雖曲折艱苦,但速度快速有效,為失為成功之妙招。或許有朋友疑問:張藝謀的命太好了,他的親戚中肯定有幾個當大官的,不然怎麼著了急能找見大人物?如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就是想找和有勁找,也沒地方找這樣見多識廣的大人物?只能聽天由命。再說,自己是那塊料,早晚也有被人發現重見天日的。中國不是有是金子總能閃光伯樂相馬的老話嗎?是的,在我們中間,平頭百姓,毫無社會大關係的占絕大多數,但毫不否認我們每個人距總統只有6個人距離的真理性,我們不否認張藝謀家庭社會關係比我們有優勢的地方,但不要否認他跟我們這些千千萬萬個平頭百姓沒有大官關係的一致性。至於金子總能閃光和坐等伯樂相馬的消極思想,筆者是持反對態度。因為,自己是那閃光的金子,何時能重見天日?待有人在無意民當中把自己挖出?或者待大自然的雨水沖刷?那只能是悠悠日月的事了,恐怕到那時,自己只能成為文物供考古人員研究的價值,與自己現實的人生價值實現以及創富沒有任何關係了。

有價值就要實現,有夢想就要成真,是猛龍就要過江。說心裡話,我們心中有夢想的朋友,不是沒努力,而是努力了沒見效,就讓自己連城的價值破滅了,讓自己美麗的夢想之花早早枯萎了,讓自己這條犯龍無奈龜縮了。您想過沒有,在您不怕艱辛付出痛苦努力的時候,您是否想過方法二字?如今的時代再拘泥於古老的愚公移山式的笨辦法,是不是太落伍了了?不錯,愚公移山的精神,我們到啥時代也絕對不能丟,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但韌勁代替不了方法,精神總不是目的。這裡問題的關鍵是讓自信不能懸空,會當不能白說,要讓它在堅實有效的方法指導下,變成快速的行動。不然,沒有有效辦法的快速行動只能磨碎我們的決心,破滅我們的希望,成為的目的變得遙不可及。

張藝謀成功的思路應當給予我們啟迪。當然,利用這個思路快速實現自己夢想的還不僅僅是張藝謀一個人,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從星光大道走出來的阿寶、李玉剛、好哥、好弟,石頭、鳳凰傳奇、王二妮等等,都是利用每個人離總統只有6個人的距離的有效方法找到了實現自己美麗夢想平台的。那麼,是每個人離總統只有6個人的距離的說法有理論基礎嗎?回答是肯定的。每個人離總統只有6個人的距離是西方國家的一句諺語,在西方國家很通俗很流行,也很習以為常。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提出了六度分隔的理論,他解釋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個理論和這兩段話的闡釋,其實意思都是一樣的。尤其是筆者推舉這個理論,其目的並不是自己有困境非得去找大總統、大總理等大人物來給幫助解決,而是說做人與處世要講有效方法,不可只顧低頭拉車地使牛勁。因為,單靠自己翹起腳是不做不成巨人的。要靠智慧講方法。

那麼,就請有志青年和有才華之士不必被眼前的困局所嚇倒,更不必蠻幹,只要講求下方法,沒有辦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