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过的事情中,有多少是理性的?

01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经济学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略显高深莫测,以至于每每提到“经济学”这三个字,许多人便避之不及。

事实上,生活中的任何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当你学会用经济学眼光看世界,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一切不理性行为,都有了答案。

经济学中常常蕴含着一些小哲理,小智慧,掌握了这些,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有趣。

比如,女孩相亲是否应该带闺蜜的问题,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就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醍醐灌顶之感。

现实生活中,很多女孩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相亲的时候,为了避免尴尬,也为了有人能给自己的人生大事把把关,常常会带上自己的闺蜜一起去相亲,但没有想到的是,相亲对象看上的却是自己的闺蜜……

因此,抛开性格年龄职业等因素,单从相貌这一个因素来看的话,理性的女孩都认为,如果闺蜜比自己漂亮,相亲时就肯定不能带;如果闺蜜不如自己漂亮,则可以带上一起相亲。

这两种情况都比较简单,但还有两种比较复杂的情况是:你和闺蜜都不漂亮,或是你和闺蜜都漂亮。

这个时候,你是否应该带闺蜜去相亲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一位清华大学教授曾经去清华大学旁边的理发店剪发,服务员很热情地说,店里有38元的普通剪发和68元的总监剪发,问他需要哪种服务。

教授认为,68元比38元贵了不少,没必要让总监给自己剪发,于是选择了38元的普通剪发。

后来又有一次,作者去到另外一家理发店。服务员告诉他,店里有38元的普通剪发,68元的总监剪发,98元的高级总监剪发,和128元的店长剪发。

这一次,可选的服务由原来的两个变为了四个,教授的心态也由此发生了改变。

他知道98元和128元的服务没有必要,但是在考虑38元和68元两种剪发服务时,想法却和第一次不太一样。

一是觉得,选择最便宜的38元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二是觉得不应该什么都给自己买最便宜的。

最后,教授选择了68元的总监剪发。

虽然新增的两个选项他都没有选,但这两个选项却对他在选择前两个选项时产生了干扰。

为什么教授在第一次剪发的时候,没有选择68元的总监剪发呢?

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折中效应”在起作用。

故事中的教授,是《理性的非理性》一书的作者郑毓煌,他认为,人们在遇到多个不同方案时,更倾向于选择折中的一个,而不会选择相对极端的方案,也就是所谓的折中效应。

也就是说,人们在买东西时往往并不能客观地评估一件商品本身的性价比,而只是在不同的方案中选择一个看起来不错的

这是一种发生在理性人身上的非理性行为,即便是精明的经济学家,也难逃此劫。

02

教授理发的例子告诉我们,选项越多,干扰我们进行选择的因素也越多,我们也越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决定。

因此,在考虑是否应该带上闺蜜去相亲的问题时,如果你想给相亲对象留下一个好印象,就应该站在相亲对象的角度上,考虑对方在面对选择时的心理活动。

《理性的非理性》一书中提到,人们在做选择时常常会进入的两种评估模式单独评估联合评估

单独评估模式是在没有比较对象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参照物,人们更关心的是评估对象本身好不好。

比如前面教授理发的例子,如果服务员没有给出过多的选择,只给出一种38元的剪发服务,你可能就只会对这种价格的服务本身进行权衡,以此决定是否购买服务。

但如果有多个参照物时,人们就会进入有比较对象的联合评估模式。这时候,人们的关注点就落在了评估对象是否比别的参考对象要好。

因此,如果你和闺蜜都长得好看,就不应该带上闺蜜去相亲。

因为如果带上闺蜜的话,对方就容易进入联合评估模式,认为虽然你长得很好看,但也并没有比别的女孩漂亮,对你的印象也打折了。

此时你需要尽量让对方进入单独评估模式,就不应该带闺蜜去。

而如果你和闺蜜都长得不好看,就应该带闺蜜去陪你相亲。

因为对方进入联合评估模式时会觉得,虽然你相貌一般,但也并没有比别的女孩差,可以接受,这样就提升了对你的印象。

03

在面临选择、出现多种选择对象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产生非理性的行为。

那么,如果我们只有一种选择,是不是就会更理性一点呢?

前不久,朋友L生日的时候,给自己买了一个1000多元的耳机,我感到很吃惊。

因为两个月前我和L刚刚在商场看到过那款耳机,那时候,耳机刚上市,商家为了促销还做了活动——赠送两年的保修服务。

L对这类产品颇有研究,他知道,这款耳机比他用过的任何耳机都要好,很多新功能也十分吸引人。

但是那时候,对耳机爱不释手的L仍然没有购买,因为1000多元的价格还是让他觉得很奢侈。

没想到的是,两个月后L生日那天,他却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款耳机,价格还是和原来一样 ,甚至已经不再赠送两年的保修服务了。

L告诉我,这是他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既然是生日礼物,奢侈一点也不过分。

同样的耳机,更少服务,为什么平时不会买,生日却会买呢?

这就是心理账户理论起了作用。

心理账户的概念由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提出。他认为,除了银行账户这种实际的,经济学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虚拟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简而言之,人们会在头脑中为自己的存款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各自归类、区别对待,从而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消费行为

这个过程通常会直接影响决策,但却往往不易被察觉。

同样是手头的闲钱,很多人会对自己的日常开支有个账户规划,对生日开支也会有一个账户规划。

1000多元的耳机,作为日常开销,人们往往不会去购买,但是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开销,很多人就能接受了。

这种现象,生活中也很常见,以双十一购物为例。

最早的时候,人们选择在双十一疯狂剁手,多半是因为这一天购物很便宜。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发现,双十一很多商品的价格其实并没有比平时便宜多少,但人们仍然会在这一天花掉很多钱。

这就是因为,如今的双十一更多的是被当成了一个购物狂欢节,一个用来满足自己的节日,那些平时不太舍得花的钱,在这一天都会被人们以另一种态度来对待。

看完这篇文章,你还能拍着胸脯说自己一直很理性吗?

事实上,再理性的人,在做选择和决策时都会受到评估模式、折中效应和心理账户的影响,这也为许多商家扩大盈利提供了便利。

理解并能够应用这些种经济学理论的人,才是最大的赢家。

下一次相亲的时候,记得用经济学思维考虑一下,是否应该带闺蜜或者自己的铁哥们。

参考书籍:郑毓煌 苏丹《理性的非理性》

作者:飞小白,精读主创,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怎样不知不觉,构建你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