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茬韭黃的產量較高,約佔總產量的50%以上。頭茬採收後,打開窖門,晾窖1天,降低窖內的濕度,第二天每平方米灑水6千克,撒細土4~5千克,更換釀熱物,20天後採收第二茬。第二茬的產量約佔總產量的30%。這樣一直可採收3茬,第三茬的產量約佔總產量的20%。

1.韭根培養

選用葉片厚實、寬大、耐熱的平韭2號品種,於3月上旬至4月初播種育苗。播種前進行整地、施肥、做畦和土壤保墑工作,播種後覆蓋地膜或秸稈,以利增溫保墑,20天後即可出苗。一般每667平方米苗床用種4~5千克,苗床和大田面積的比為1:5。播種後及時防治雜草和地下害蟲。大田移栽時間為6月下旬到7月中旬,以夏至後3~5天最佳。

移栽前每667平方米施用優質有機肥料3000千克、磷酸二銨30千克、尿素20千克,進行耕翻整地。按行距25~30釐米、穴距4釐米定植,每穴2~3株。

移栽後及時加強田間管理,20~30天後每667平方米施尿素25~30千克。在整個生長期內還要注意除草和防治韭蛆。

 2.韭黃窖的建造

韭黃窖選擇在背風向陽、地勢高燥的地方。窖長4~5米、寬2.5'--3米、深75~80釐米,窖的四周垂直剷平,每窖能排334平方米大田的韭根為宜。挖好窖後,窖的底部舖一層20釐米厚的沙土層,防止積水爛根。窖頂每間隔50釐米放一根水泥棒或木棒,棒上放秸稈,秸稈上放由碎麥草等與牲畜糞混合而成的釀熱物,厚度在20~30釐米,為韭黃生長提供熱量,最後窖頂用泥漿抹平。窖門留在窖的中間或一邊,大小50釐米見方。

  3.韭根的起刨

韭根的起刨時間一般在11月上中旬到12月上旬均可,具體起刨時間根據韭黃種植的上市時間而定。起刨韭根時要盡量少傷根系和鱗莖,刨後抖淨泥土,剪去過長的鬚根,每20~30株紮成一把,準備入窖。

  4.入窖

入窖前用100千克細碎黏土加水200千克,製成泥漿,將捆紮好的韭根放入泥漿中浸泡l~2分鐘,撈出隨即入窖排根。排根從窖四角開始,向窖門處排放,並留好過道。排根韭根要與土壤緊密接觸,做到上齊下實(www.nczfj.com/),每把之間緊密靠攏。最後封好窖門,把中間節打通的細竹竿插入窖內,用線把溫度計通過細竹竿放入窖內,觀察窖內的溫度變化。

  5.窖內管理

窖內溫濕度的管理是韭黃種植成敗的關鍵。濕度應保持葉片上無水珠,防止韭黃腐爛。溫度第一茬控制在10~18℃,第二茬控制在18~20℃,第三茬控制在20~22℃。在生長的整個過程中要保持溫度的相對穩定,不能忽高忽低,缺水時及時澆水,防止韭黃燒窖。

  6.採收

韭根入窖後30~40天即可採收。採收的標準為上部2/3的葉色鮮黃,下部1/3的葉色淡黃漸白,長度30~40釐米。採收宜選擇晴天的上午較好,採收時留茬不要過低,防止傷害鱗莖影響下茬產量。採收的韭黃,放在背風向陽處的草簾上,刀口向陽晾曬1小時,促進刀口癒合,曬去底部積水,裝人包裝箱內盡快投放到各蔬菜市場或直接出口。

第一茬韭黃的產量較高,約佔總產量的50%以上。頭茬採收後,打開窖門,晾窖1天,降低窖內的濕度,第二天每平方米灑水6千克,撒細土4~5千克,更換釀熱物,20天後採收第二茬。第二茬的產量約佔總產量的30%。這樣一直可採收3茬,第三茬的產量約佔總產量的20%。

利用塑料大棚培養韭黃效果更好,方法簡單方便。將捆紮好的韭根蘸泥漿排在大棚內,澆足水,用黑色的塑料薄膜覆蓋,在黑暗條件下生產韭黃;或先讓其生長,等到採收前15天左右用黑色塑料薄膜覆蓋,促使其軟化變成韭黃。大棚內溫度控制在最高不要超過22℃,防止韭黃徒長。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