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過節,自然要帶著寶貝去參加一些大大小小的聚會,孩子們湊到一起免不了要發生一些小沖突,如果遇上個淘氣包,爸爸媽媽們也許就會又急又氣。
元旦期間,朋友帶著八歲的兒子強強去外婆家聚會,發生過這樣一件小事:
強強有兩個表弟,一個四歲,一個三歲。
在外婆家,強強坐在椅子上看電視,兩個表弟過來,大的掄起拳頭在兒子大腿上猛擊幾下,小的也跟過來比著葫蘆畫瓢……
打完後,兩個孩子抬臉看強強,強強低頭看了他們一下眼,沒作聲,依舊看他的電視。
兩個孩子相互對視了一下,又舉起拳頭,朝強強大腿猛擊,擊完之後,哈哈大笑著跑了出去。
朋友問兒子,“他們兩個打你,你為什麼不還手?”
強強說:“兩個小弟弟,打著玩,又不疼!”
說話間,兩個小娃子又進來了。這次,他們每人手中拿著一根木棍,朝向兒子的腿,高高舉起……
看著兒子還沒什麼反映,朋友趕緊站起來阻止說:“停——停——停——你們兩個不要打了,讓你哥領著你們出去玩吧!”
三個孩子牽起手,蹦蹦跳跳地出門去了!
小孩子之間相互掐,並非一定是打架。面對孩子間的糾紛,教育專家告訴你:不要太擔心!兒童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哪個國家、哪種文化,進攻性行為在所難免。相反,越是挑逗性行為多的孩子,越具備社交能力。
1
孩子打鬧很正常,這是他們在交往
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孩子的世界也是簡單的。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並沒有“持強凌弱”的概念,他們的“觸碰推打”很多時候是一種“自然行為”。
即便像上面我講的案例中,朋友兒子的兩個小表弟一樣,存在“主觀故意”,其實也並無多少惡意,是他們渴望與他人交往、交流的一種表達方式。試想,對於三、四歲的兩個小表弟,八歲的強強可堪稱是“巨人”,但兩個孩子卻並不懼怕,很“勇敢”對其挑戰,看強強沒反應,又變本加厲地找來棍子……這表明,在他們心裡,這只不過是游戲,他們如此做,只不過是與被打之人“親近親近”的一種交往方式,只不過,這種方式不太恰當罷了。
所以,對於此類情況,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思維教育孩子,把一切“碰觸推打”自己身體或“侵害”自己利益的人都看成是敵人,都要以牙還牙,針鋒相對地“打回去”!
2
孩子磕碰時常有,恰當處理防患燃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幼小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慣性思維”。我這裡說,不要輕易把孩子們的“觸碰推打”定義成“持強凌弱”,並不是說對其聽之任之。就像前面那兩個小表弟,拳頭擊打沒反應,就會升級成棍子。
我們不能教育孩子“有小朋友沖過來推你”,“就抓住他的胳膊,咬他”,但也要告訴孩子,遇到類似情況,要理直氣壯,做出回應:“你為什麼要推我?”“你要向我道歉!”
這樣,“推”得孩子自知理虧,一般就會停止“攻擊”。反之,若是我們教孩子一味忍讓,對方就會形成“推你很好玩”的心理,時間長了,還會漸漸由感覺“好玩”嬗變為有意的“欺負”了。
3
真正地廝打,有時是在發洩情緒
有時,個別的孩子會在沒有明顯挑釁的情況下,主動對小朋友施加暴力。比如,有的孩子在遊玩的過程中,會突然掐、擰、打或者咬其他的小朋友。一般來說,有這種舉動的孩子,是在發洩某種情緒,也許是要引起他人關注。
每一個孩子都有感到難過的時候,都可能做出過激行為。偶然一次,我們不必如臨大敵,而是平靜化解、及時處理。要耐心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可以的,不可以傷害他人。
孩子是在“嘗試——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不允許孩子犯錯誤,也就等於剝奪了他們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很多孩子在嘗試一兩次,並且發現這種行為不被接受之後,會逐漸削弱,學會以其他方式表達自己。
孩子在交往當中,大約10%的游戲行為是兩個或者多個孩子糾結在一起,身體沖撞,扭打摔跤。在這種游戲當中,孩子們體驗著自己的力量,發現著自身的強度和限度,增強著自信心。並且還排出老大、老二的順序,還會根據夥伴的力量逐步調整。做家長的不僅需要經常擁抱孩子,也應該多跟孩子進行扭打游戲,有助於孩子發現自己、找到力量的極限、建立起自信。
孩子之間發生糾紛,甚至大打出手是常有的事,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對孩子玩耍時的“打架”、“糾紛”問題,家長要合理對待,正確“周旋”,讓孩子的打架成為一種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