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哥說 6500萬年前,一個小行星撞擊地球,衝擊波及其造成的低溫使恐龍和地球上75%生物滅絕,改變了地球的生命進程;而200年前的一次火山噴發,則加快改變了世界和中國的歷史進程。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朗博 探究東西文化,洞察差異化的世界 1815年4月5日,印尼松巴哇島坦博拉火山,在沉睡了5000年以後蘇醒了,大量的岩漿噴涌而出...... 5天之後,坦博拉火山岩再次爆發,以後斷斷續續持續100多天。 這導致11.7萬人遇難,成為有文字記載以來傷亡最為慘重的火山災難。 火山爆發,使大量的火山灰進入大氣,遮住了太陽光的能量,全球性的低溫席捲了歐洲、美洲和亞洲。 在火山噴發產生的長達15年全球氣候波動期里,北半球出現了極端的天氣:乾旱和毀滅性的雨雪。 全球過去1000年平均氣溫,1800年之後出現的短時期的溫度下降。 這次火山爆發,改變了整個世界,更改變了中國…… ·01· 1816年,地球進入了「無夏之年」。 這一年的4月,美國人發現,雖然春天來了,可氣溫還是很低,河水面上結著薄冰,地上的積雪沒過腳面。 即便到了5月,天空中仍在飄著雪花,柔嫩的花蕾已被凍死,草地上躺著因飢寒而死的綿羊。 1816年,世界氣溫圖,溫度降低4到7度 即便進入了夏天,美國東北部一片死氣沉沉,當時的民謠這樣記載:
新罕布希爾州88歲的醫生愛德華,在1816年6月7的日記中寫道:天氣極其寒冷,土地凍得堅硬,風雪呼嘯了一天,在中午的暗影處,冰柱有12英寸那麼長。 他8月21的日記:「霜凍和冰雪凍死了地里所有的豆類和穀物,田裡空空如也,像10月一樣一片雪白」。 新英格蘭地區,紐約和賓夕法尼亞州等地,幾乎所有綠色的植物都覆蓋上了一層冰雪。 到了9月,霜降從加拿大南部蔓延到北卡羅來納州,人們穿上厚衣服。 在這個冬季,溫度下降到零下32℃,紐約港結了厚厚的冰層,人們乘著馬雪橇可以穿越巴特米爾克海峽,從布魯克林直達附近的總督島。 糧食歉收,糧價上漲,農民生活飢寒交迫。 位於新英格蘭的阿爾弗雷德村的村史這樣記載:1816年被稱為「飢餓之年」,也被稱為「無夏之年」。 在亞洲的印度,夏季陰雨連綿,加重了霍亂的傳播,瘟疫從恆河流域的班加羅爾一直蔓延到莫斯科。 在歐洲,低溫造成了災難。 1816年,暴雨讓歐洲很多河流泛濫,這也包括萊茵河。 透納的《奇切斯特運河》,大氣的火山灰增多導致落日景觀 西歐的農作物大面積減產,法國和德國的葡萄受災嚴重,1816年的葡萄酒產量很少,質量很差。 《泰晤士報》在1816年7月報道:寒冷潮濕的天氣正在毀滅英格蘭的草場和苜蓿,這對農民來說是一場災難,毀滅了大多數人生活的希望。 人們記載當時的情景:蜂群一般的乞丐堵塞了道路,向過路人哀求。 法國勃艮第的旅行者記敘:「乞丐本來已經很多,現在數量猛增;每到一站都有成群的婦女、兒童和老人聚集在馬車周圍。」「但絕對沒有在愛爾蘭包圍旅行者的人數那麼多。」 在瑞士,大批乞丐擠滿了道路,像一支軍隊一樣,他們的目光充滿絕望,「他們的面頰上泛著死者的蒼白。」 1816—1819年,愛爾蘭爆發了斑疹傷寒傳染病,大約10萬愛爾蘭人死亡。 英國BBC利用瑞士的檔案資料推測,1816年的死亡率增加了一倍,整個歐洲死了20萬人。 西方歷史學家稱之為「西方世界最糟糕的一次生存危機」,社會秩序幾近崩潰。 ·02· 在美國,農民們只能加快西遷,尋找更肥沃的土地。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遷移,這也改變了美國農業結構,西部成為主要的產糧區。 印第安納、伊利諾伊分別在1816年和1818年成為美國一個州。 1820年美國有300萬人居住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到1840年近600萬人居住在那裡,這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 同時,歐洲開始向美國大量移民,掀起了第一次移民高潮。 1820年美國人963.8萬,1840年美國人口1706.9萬,到了1850年變成2319.2萬,30年人口增加2倍多。 眾多移民湧入和西部大開發,加快了美國發展進程,美國開始強大起來。 在歐洲,「糧食騷亂」激發了席捲歐洲大陸的革命激情。 法國政府倒台。 德國爆發動亂,掀起第一次反猶太騷亂。 由於社會的動蕩,西班牙自顧不暇,其殖民地阿根廷在1816年獨立。 當然值得一提的,飢荒讓化學家的德國的尤斯圖斯·馮·李比希發明了化學肥料。 因為馬的食物燕麥漲了8倍,馬車不能成為依賴的主要的交通工具,1817年,德國人卡爾·德萊斯發明了現在的自行車。 也因為歐洲的糧食危機,歐洲的資本家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擴張,轉嫁危機,世界各地弱小的國家開始淪為殖民地。 英國加快了向外擴張的步伐。 1816年,英國阿美士德出使中國,想要打開中國的大門,結果失敗。 阿美士德畫像 但這次出使的失敗,讓英國人心懷歹意,也讓阿美士德窺視了解中國沿海地形和國情,加快了鴉片的輸出,為20年後的鴉片戰爭打下伏筆。 鴉片戰爭成為中國的近代史的恥辱開始。 這次低溫,讓中國從強盛直接走向衰弱! 鴉片戰爭圖 ·03· 1815-1817年,雲南地區發生大了嘉慶大災荒。 據云南《鄧川縣誌》記載,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是歲大飢,路死枕籍。」 昆明詩人李於陽在《賣兒嘆》中寫道:「三百錢買一升粟,一升粟飽三日腹。窮民赤手錢何來,攜男提女街頭賣。明知賣兒難救飢,忍被鬼伯同時錄……」 影響不只是雲南,它對整個中國影響巨大,造成了經濟的大蕭條。 我國經濟史學家吳承明稱之為「道光蕭條」。 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李伯重對此作了深入的研究,清華大學和密執安大學於2005年聯合舉行的「中國的19世紀危機」學術討論會,研討當時的情況。 這裡僅以中國上海松江為例,就可以看出天災對中國農業社會的巨大影響。 1816年,江南地區糧食減產兩三成,以後年年減產,一畝好地「可值十餘千,遞降至一二千錢不等」。 農業產量降低,而成本居高不下,農民破產,土地荒蕪,富庶的江南一片蕭條。 道光癸未年(公元1823年),發生了全國範圍的水災,史稱「癸未大水」。 《清史稿·食貨志·賦役》稱:「國初以來承平日久,海內殷富,為曠古所罕有……至道光癸未大水,元氣頓耗。」 一場水災竟然把整個大清的元氣全部耗盡。 當時民生凋敝、農事益艱,「耕牛有不能養者矣,農器有不能全者矣,膏壅有不能足者矣。」 田地里全是雜草,旱澇不勻,害蟲為患,人們勉強糊口,年復一年,最後,只能賣妻鬻子。 破產的農民只有死路一條,屍體填滿填溝壑。即便有勤儉耕作的人,臉上都是菜色。 江南棉紡織業瀕臨破產了,手工業者「紡織無贏,只好坐食,竟無生路也」。 詩人龔自珍真實記錄當時社會情況:「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問年歲!」 他後來寫下了著名的《已亥雜詩》:
「萬馬齊喑究可哀」,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英國的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運用實際購買力的計算方法,對過去中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GDP作了計算:在1700—1820年的一個多世紀中,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甚至快於歐洲。可在1820年以後的一個半世紀中,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一直在下降,並成為世界六大經濟體中唯一出現人均GDP下降的地區。 由此而言,可以說1816年是以農業為主中國經濟的拐點。 經濟上的危機導致引發了社會危機,正像中國社會史學會會長、南大歷史教授馮爾康指出的一樣:道光時代,民困導致民變,即經濟衰退引起了社會動蕩。 荒年實錄碑記述當年的荒年實情 農業社會危機的持續最終導致於太平天國的運動,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人口損失至少在1億以上,整個江南經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加上英國等列強的侵入,外有強敵,內有天災人亂,中國一下跌入到了歷史的谷底。 中國兩千多年的農業文明走到了盡頭。 ·04· 這場火山噴發加速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也加快了中國農業社會的瓦解。 當然,這對中國農業也產生深遠的變化。 僅以1816年之後山東膠東半島為例,在傳統作物中喜溫耐旱作物穀子的種植面積下降,耐寒濕的農作物成為主要農作物。膠東半島開始種植番薯,以後氣溫回升,玉米、花生等爆髮式的增長。 從此,中國的北方人開始普遍吃紅薯、玉米和花生了。 這也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和習慣。 從某種程度上講,一個火山噴發,竟讓中國從盛轉衰,也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 在大自然災難面前,人類社會竟如此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