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知乎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個話題,“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還是會自卑?”原來那些在他人看來聰明懂事、成績優秀、生活優渥的孩子,在光鮮亮麗外表下,竟然也是被自卑深深地困擾。而翻看下面的答案無一例外提高到了童年時期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父母自身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原來,很多時候,竟然就是自以為最愛孩子的父母,一步一步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淵。在這裡,我們無意苛責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然而,會不會愛孩子,卻是另一回事情。父母們,你的很多行為,正深深地傷害著孩子的感情,正無情地摧殘著孩子的自信,也正在一步步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淵,你們知道嗎?
過分的強調後果
過分強調後果,往往是以保護孩子之名進行的。不能這樣做,因為這樣做有危險、會受傷;不能動那個東西,因為有細菌,會生病;不能自己做,因為做不好了,會弄壞。不管孩子做任何事情,父母都會再三向孩子強調,一旦你這件事情做不好,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這樣說,就是給孩子兩個選擇,要不然放棄做這件事,要不然加倍努力的去做這件事情。即使當下孩子做了第二種選擇,相信他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也是十分害怕,擔心和忐忑的。因為他會在心裡不停的向自己暗示,做不好這件事情,就會產生十分嚴重後果。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選擇逃避,選擇放棄。
過分強調孩子的優勢
一般而言,童年時期得到較多肯定的人,容易形成自信的品質;相反,經常被否定的人,則容易自我懷疑。但是“別人家的小孩”,明明得到了很多表揚,為什麼還是自卑呢?因為人的自我是豐富的,有好有壞的。當某種品質被過份強調時,另外一些對立的品質只能被壓抑了。當父母總是強調孩子聰明、樂觀、懂事,那麼與這些品質對立的成分:無能、悲觀、自私,卻不敢再表現出來了。而這些存在於孩子內心的所謂壞品質在任何時候一旦表現出來,孩子內心很容易產生惶恐不安、焦慮和自我懷疑,因為他不知道要怎麼消化、接受、處理這些東西。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給孩子適度的肯定、實事求是的肯定,不要過頭,否則令人害怕。
高高在上的對待孩子的感情
當孩子因為在學校被老師了批評了,和同學交往發生摩擦了,考試沒有考好,或者一直喜歡的明星宣布結婚了,臉上長青春痘了這些事情,表現出心情沮喪和失落的時候,父母是不是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感情上了呢,即使這些感情在成人的世界真的是不值一提的。有沒有停下手裡的事情問問孩子發生什麼事了,有沒有平等的設身處地的幫助孩子處理情緒上的問題?還是覺得都是小事情所以只是輕描淡寫的對孩子說,這有什麼了不起。或者一味否決孩子,就把心思放在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上或者語帶嘲弄,這麼大人了,還這麼不成熟,至於麼。父母不要忘了,在孩子的眼睛裡,這些事情原本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寄託著他所有的感情和喜怒哀樂。
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玩耍,家長說,我們家孩子害羞的很,不愛與人交往;孩子不想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別人,家長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長大了還了得;孩子不敢做某些事情,家長說,別人都敢,就你不敢,怎麼這麼膽小;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父母隨意用自己的評價體系,給孩子貼上某些負面標籤,是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家長是否知道,孩子在童年時期一旦被貼上標籤,他就會做自我印像管理,自發的向著標籤限定的方向發展,最終變成那個標籤。因為外部評價往往成為自我評價的依據,進而決定了孩子個性發展的方向。這個害羞、自私、膽小、愚笨的孩子,就是父母親手給孩子打上的烙印啊!
過分強調內因的作用
當孩子一件事情沒有做好的時候,家長一般會告訴孩子,你哪裡做的不好,做的不對,你應該怎麼做,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這樣說沒有錯,但卻隱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孩子本身的原因導致這件事情沒有做好。二是孩子只要足夠努力,這件事情就能做好。事實上,一件事情成功與否,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所以,在失敗面前,一定要教會孩子,決定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否,除了內因還有外因的作用。這樣,在孩子麵對失敗和打擊的時候,在孩子足夠努力,事情依然沒有做好的時候,他可以把一部分原因,歸於外界條件,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失敗而產生強烈的自責,失敗也就不會那麼強烈的打擊孩子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