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指甲輕微下陷:


貧血症狀。如果體內缺鐵,腳指甲就會顯得蒼白、易折斷,出現不規則的凹形或勺子狀的壓痕。補鐵時最好同時服用維生素C,加速鐵元素吸收。


腳面和腳趾無毛:可能是血管疾病。當動脈硬化使心臟不能把足夠的血液輸送給腳時,腳上就會「寸草不生」。供血不足還會讓人感覺不到腳的脈搏,站立時,腳面是紅色的,一旦抬起,立刻變白。



腳經常抽筋:


缺鈣、鎂、鉀等微量元素。為了避免抽筋,睡覺前最好伸展一下腳丫,然後喝杯熱牛奶補鈣。抽筋後除了按摩,也可以敷冷毛巾或擦酒精讓肌肉放鬆。



腳傷總不見好:


可能是糖尿病。不斷升高的血糖破壞腳部神經,讓人對腳傷沒有太大反應。如果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導致截肢。



腳寒:


貧血或甲狀腺問題。40多歲的女性尤其容易出現。腳冷的同時還會感到疲勞、抑鬱、皮膚乾燥。



腳指甲厚重、發黃:


嚴重的真菌感染。治療不及時,指甲將變黑、發出難聞氣味。糖尿病、血液循環不暢、免疫力下降者最易「中招」。



大腳趾突然增大:


可能是痛風。痛風通常由尿酸過多引起,而尿酸多存在於體溫較低的部位,尤其是離心臟最遠的大腳趾。



雙腳麻木:


糖尿病或過量飲酒,導致雙腳周圍神經病變。這種麻木有可能傳染給胳膊和大腿,雖然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法,但可通過鎮痛劑和抗抑鬱藥緩解。



腳關節疼痛:


風濕性關節炎。它通常會先在腳關節或手關節出現病變。疼痛的同時還會感到腫脹和僵硬,常常是兩隻腳一起疼。


抬不起腳後跟:


預示神經或肌肉損傷。常伴隨麻木和疼痛,並會擴散到後小腿或脊背下部。



腳部皮膚乾燥、脫落:


真菌感染。如果不是很嚴重,經常洗腳,讓其徹底乾燥即可痊癒。嚴重的可吃點口服抗真菌藥物。



腳疼得邁不開步:


一般為應力性骨折,表現為腳側或腳掌疼痛,通常由骨質流失、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D、鈣引起。


腳趾尖上翹:


嚴重肺部疾病的表現,包括肺纖維化或肺癌。心臟疾病和胃腸疾病也和此有關。



腳後跟刺痛:


有可能是足底筋膜炎。老穿高跟鞋、常在堅硬的地面走都容易誘發此病,最好換雙舒適的平底鞋。



腳後跟疼是怎麼回事


中醫解析


中醫認為足跟痛,多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跟腱、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主要因受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中藥貼貼於足跟肌表刺激神經末梢,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之目的。



風邪侵襲型:表現為行走則疼痛加劇,或伴畏風,舌淡苔薄白,脈浮。治法以祛風止痛為主。


濕邪重著型:表現為下肢麻木,手足沉重,屈伸不利。治法以驅邪除濕、軟堅消腫為主。


濕熱阻滯型:表現為伴口渴胸悶,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治法以清熱去濕,通經活絡為主。


氣血虧虛型:表現為頭暈心悸,失眠多夢,肢軟乏力,面色無華,肢體倦怠,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法以活血化瘀、補益氣虛為主。



西醫解析


足跟痛是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表現為跖筋膜纖維斷裂及修復過程,在跟骨下方偏內側的筋膜附麗處骨質增生及壓痛,側位X 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



結語:


大家是不是感覺到匪夷所思,一個小小的腳居然能看出人的那麼多問題,大家趕緊檢查一下吧,看看自己有哪些問題,好及時去醫院診治。這些健康問題還可以推薦給你們身邊的朋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