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為「華納兄弟」片廠旗下電影的主角絕非小事。尤其對越裔美籍姚誌麗(Thi Le Hiep)而言更是美夢成真,姚在1979年越戰時與妹妹以難民身分進入美國。

姚誌麗在美國導演史東(Oliver Stone)的電影《天與地》(Heaven and Earth)中擔綱女主角,該電影改編自越裔美籍作家馮黎莉(Le Ly Hayslip)的回憶錄,講述她在越戰時逃難過程所遭遇的種種。遺憾地,姚在19日因胃癌逝世,享年46歲。不過她留下了一段非凡的故事,尤其現今美國的自由派與保守派對移民議題僵持不下時,姚誌麗的事蹟更凸顯族裔多元的重要。

那部電影當時的選角員李維(Heidi Levitt)投書給《今日美國》(USA Today)分享她當時試鏡姚誌麗的過程與故事。

千人海選

在25年前,我在州立聖荷西大學(San José State University)裡評比著參加《天地》公開試鏡的民眾;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姚誌麗。當時是1992年,網際網路還沒普及,身為選角員的我與嘉西亞(Risa Bramon Garcia)和霍布金斯(Billy Hopkins)必須從基層民眾搜尋,馮黎莉本人找了一隊會說越語的助手來幫忙我們。

我們發出新聞稿,上電視節目,對加州、德州、維吉尼亞州、紐約市、甚至香港發出甄選公告。數千人前來參與試鏡,我們也看中了不少才華出眾的一般人,他們能夠融入角色並分享自己的事蹟。



當姚誌麗開始即興表演她護著妹妹橫越中國南海時,她所蘊含的主角架式明顯可見。當然了,她又經歷了6到8個月數次的甄選和試演才贏得這個位置。

散發出眾光芒

奧立佛回憶:「我當時覺得沒有人能夠撐起這個角色。直到姚來到公開試鏡:當她走進房間裡我就感覺這個女孩不一樣,她似乎散發著光芒,帶有一絲天真的特質。如同發散出的特質,她真的是一位相當隨和的人。」

李維的團隊觀看了眾多試鏡者:一位聖荷西大學教授、一位德州灣邊的漁民、一位想成為演員的視覺設計師、甚至還有一位最終進到《今日美國》的記者;同時也看了很多專業演員,但姚誌麗把標準設得太高了。

當時感覺下一個越裔的演員要能以重要角色登上大銀幕可能要等再等個25年。



演藝圈還要更多元

這個年度,越裔美籍演員周洪(Hong Chau)與麥特戴蒙(Matt Damon)共同參與《縮小人生》(Downsizing)電影,她的演出相當亮眼,受到金球獎等四種獎項提名。

還有越裔二代移民陳凱莉(Kelly Marie Tran)跟吳青芸(Veronica Ngo)出演《星際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

陳凱莉出席好萊塢的《星戰》首映會。(湯森路透)

然而亞裔美國人的角色還是不多。儘管今天我們有《菜鳥新移民》(Fresh Off The Boat)影集,還有即將上映的《亞洲瘋狂土豪》(Crazy Rich Asians),更有《木蘭》(Mulan)舞臺劇。但美國好萊塢在講述移民或難民的故事上還是不夠充分,在讓其它族裔登上銀幕正常化的作為也不夠有力。

當我們初初見到姚誌麗時,她還是個生物醫學院的碩士生,她兩手空空來到美國,最後不只成功安頓,還念了大學、成了兩個孩子的家、立了影劇和餐飲兩個事業。她的身上有股奇特的力量,讓她在生命流轉的時候還是能保持著樸實的一顆心。

一位我相當喜愛的演員魯法羅(Mark Ruffalo)曾向我闡述他對演戲的看法:「選角員想看到角色成為我,我成為角色。」這句話非常實在,因為就是那些藏著這種魔力的演員讓我在試鏡後還是久久不能忘懷。

姚誌麗就是這樣的一個演員,更重要地,她從一個渡船女工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演員。姚離去地身後留下了一段讓後人永懷的奇蹟、精神、與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