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報》耶路撒冷特派小組第三站從加薩走廊東進約旦河西岸區,挺進巴勒斯坦大城拉姆安拉,這裡掀起一股抗爭潮,平民以石塊、棍棒,和自製炸彈攻擊邊境以色列駐軍,以軍則以實彈還擊,雙方一觸即發情勢緊張。

從加薩走廊邊緣沿著高速公路東行,進入約旦河西岸區域途中,可以看到1947年中東戰爭時的碉堡立在路旁,冰冷地標記著歷史的痕跡。然而當車行穿越耶路撒冷外圍,昔日戰爭的餘燼卻正在升溫。

接近巴勒斯坦大城拉姆安拉(Ramallah)時,沿路便可見大量以色列軍警車停駐。而在進入拉姆安拉的哨口前,一面巨大的紅色告示牌立在路中央,寫著「前方為巴勒斯坦占領區,以色列居民不應前往,有生命危險之虞」。

以色列與拉馬拉邊境關口,可見軍警駐守隨時警戒來往的人車。(攝影:李昆翰)

圖為進入拉姆安拉(Ramallah),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總部。(攝影:李昆翰)

拉姆安拉抗爭以軍實彈還擊

然而這幾天面臨生命危險,甚至喪失性命的,卻是巴勒斯坦人。在美國總統川普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之後,拉姆安拉與其他西岸城市一樣,掀起狂風暴雨般的抗爭,平民以石塊、棍棒,和自製炸彈攻擊邊境以色列駐軍,以軍則以實彈還擊。就在15日,一名示威者持小刀刺傷一名以色列邊境警察後當場遭擊斃,倒地之後才被發現,他的腰上纏著自殺炸彈。

儘管以色列早在20多年前撤出拉姆安拉,然而圍著城市邊緣聳立的高牆和鐵絲網,仍明確昭示著戰火雖然暫歇,宿怨卻依然未解。牆內的巴勒斯坦人能做的,只有在自己這一側的牆上留下憤怒的塗鴉。實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總部所在地的拉姆安拉,仍舊必須生活在敵人的虎視之下。

拉姆安拉 (Ramallah),聳立的高牆和鐵絲網,牆上留下憤怒的塗鴉。(攝影:李昆翰)

以巴衝突陰影長年籠罩

雖然近10天來拉姆安拉崗哨週圍進駐了大批以色列警車、高壓水車,和救護車,崗哨的車流人流並未減少。以巴衝突陰影長年籠罩,拉姆安拉的經濟情況並不好,不少老人小孩拿著生活用品,在公路車陣中穿梭兜售;城市邊緣隨處可見傾頹的房舍,圍繞市中心馬納拉廣場而起的鬧區,建築也泛著陳舊的顏色,但不改假日裡的熙攘熱鬧。

拉姆安拉經濟條件並非優渥。(攝影:李昆翰)

拉姆安拉圍繞市中心馬納拉廣場的鬧區,建築泛著陳舊顏色,(攝影:李昆翰)

巴勒斯坦城市—拉馬拉安(Ramallah)人們,希望建立正常經濟活動,但始終揮不去一直未曾遠離的以巴衝突,再一次重擊他們。(攝影:李昆翰)

為了養活人民,拉姆安拉這幾年著手發展觀光,引進一些歐洲高級連鎖飯店進駐;從外圍的宗教古蹟,從城外的古城遺址,到前巴多領袖阿拉法特之墓,都成為觀光賣點。然而觀光客最感興趣的,卻仍是以巴隔離牆上的政治塗鴉,和牆內穆斯林的獨特生活文化。

而當拉姆安拉希望建立正常經濟活動之際,一直未曾遠離的以巴衝突再一次重擊他們的生活。既是巴勒斯坦民族權力中心,又是緊鄰耶路撒冷的大城,拉姆安拉不可避免地成為抗爭重鎮。而背負著經濟不振壓力的年輕世代,國家和宗教的認同卻再次遭到以色列侵犯,政治與經濟、怨懟與不滿,交織而成的怒火,也預示著此次的巴勒斯坦抗爭將難以輕易平息。

拉姆安拉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中心,因緊鄰耶路撒冷大城,不可避免也成為抗爭重鎮。(攝影:李昆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