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培養拒絕煩惱的基因



 
佛法不教你飛天鑽地,是教你沒煩惱,擁有解決煩惱的能力,就是一種不可思議;所以《華嚴經》的思想,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思想,絕非用大腦就可以想像的。
 
《華嚴經》所談的,不是用來操縱你,也不是要你去解釋它,而是需要你真正去實踐。所以光是「知道」不算數,要做到才算數。
 
我們都知道亂發脾氣不好,平常都會告誡自己,要與人為善、好好相處,可是有時候令人生氣的情境一出現,仍舊忍不住發了脾氣。所以光知道沒用,要做到才算。同樣的,我們也知道煩惱不好,那就要身體力行,做到不煩惱。
  
經典中不只是告訴我們這些思想,而是希望我們確實修行、實踐,所以有了「行法」。思想,是陳述「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行法,則是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以及修行的幾個重要過程。行法是一個模式,告訴我們如何解脫的模式。換句話說,想要修行,就要找到解脫煩惱束縛的模式。
  
煩惱之所以束縛我們,是因為我們有產生煩惱的DNA,而凡夫跟聖人的差異就在此。大家可以注意看看,如果有一個人看著你,然後轉頭偷偷跟旁邊的人講悄悄話,這時你的煩惱就產生了,心裡懷疑著:「他是不是在說我的壞話…」
  
要是沒看到就沒事,一看到,你的思緒就立刻掉進去了。簡而言之,一個修行成功的人,他只有一個地方跟你不同,那就是他有「拒絕煩惱」的基因;煩惱一來,他能拒絕,他會跟煩惱說「NO」!而凡夫不是,人家一說:「你知道嗎?我跟你說…」,你的耳朵就自動拉長了。「啊…我怎麼不知道…」,你就立刻掉進去了,講完,你又開始煩了,是非就來了。聖人跟凡夫最大的差別就在這裡,聖人能夠拒絕煩惱,不會被煩惱所逼迫。
  
但並不是說,學佛以後,就能長命百歲、永遠不死。天底下沒有不死的人,縱使那個人本來死了,後來被救活了也沒用,最後他還是會死。每個人一出生的時候,保證書就已經寫好了,保證一定會死。
  
所以佛法不是教我們長生不死,佛陀教我們的,就是兩樣東西:一是生命「止於至善」的境界;二是,如何免除煩惱、逼迫的「解脫」模式。這兩樣東西一定要學起來,無論是在家或出家,都可以學。
  
只要是人,都會有煩惱。有盡義務的煩惱,有負責任的煩惱,有煩錢不夠用,總之煩惱很多。如何免除煩惱的羈絆、牽制、束縛,那就叫「解脫」。所以學一套解脫的模式,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文章出自:《四十華嚴玄談》第十三章:找到你解脫煩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