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惡 生命能量的覺知
修行的人能增長「生命能量」,如果沒有,那就該檢視哪個環節錯了。
修行人不斷精進,生命活力會愈來愈強,生存欲望也愈來愈高,愈來愈有朝氣,絕不會暮氣沈沈,槁木死灰。
修行的定義並非侷限於念佛、誦經,而是在生命中積極「邁向未知」、「挑戰自己」。所以修行人沒有僵化的固定模式,必須活潑、具有行動力。
修行人有充分的生命能量,不會被消耗,還能隨時補充。如何獲得生命能量?不一定要勞身,運用心性的轉移,也可以達到目的。
那麼,心性如何轉移?
譬如,我們遇到多年不見的好朋友,欣喜萬分,一般人認為,高興是朋友帶來的,卻沒發現內心的高興是從外面的塵境帶來,於是生命能量被塵境操控,容易來也容易消失。
修行人的高興則不同,享受「高興」,但朋友反而變成外圍因素,重點是享受高興,所以生命能量沒有喪失,反而因高興而一直增加、累積。
要修行,就要觀察內心是否被外面因素左右,或是透過外面因素才享受到喜、怒、哀、樂;朋友來是喜,敵人來是怒,喜和怒是一樣的。若是碰到敵對的朋友,一見就怒,切記不要被敵人這個「塵境」帶走了。
碰到這樣的情況,修行人能認知敵人只是帶來塵境,透過因緣,我們看到潛藏在內心的憤怒;透過塵境,我們將它釋放與激發,於是內心的憤怒便消失,一消失,生命能量就沒有漏洞了。
修行的人因「覺知」,將怒的因素激發,卻不會消耗能量。
談論修行時,善惡可以如此區別:當某個因素出現,使我們獲得昇華,就叫「善」;假如使我們的能量/氣氛散失,那就是「惡」。
譬如「發脾氣」變得懶洋洋,就是大量消耗能量,就是「惡」;若是喜樂讓人充滿能量,那麼就是「善」。
從修行看「善」與「惡」,必須透過生命的體驗,透過覺知感受「生命能量」的聚合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