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000多年曆史,世界獨一無二!


豫西邊陲

星羅棋布的村莊散落著數以萬計的奇特民居

地坑窯院

當地村民俗稱“地坑院”

也有人戲稱為“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據考證

地坑院這種建築形態,已經有近4000年的歷史

漢、唐、宋及以後的文獻,都有記載

堪稱人類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這種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

陝縣地坑院最早的航拍圖

(德國飛行員武爾夫-迪特·格拉夫·卡斯特爾-呂登豪森,於1933年-1936年間拍攝)

一個家庭一個地坑院

院子四四方方,住房、廚房、庫房樣樣俱全

◆ ◆

地下四合院:挖個坑,建個院子


陝縣地處黃土高原邊緣

境內的西張村塬、張汴塬和東凡塬三大塬區上

有著100多個這樣的地坑院

地坑窯院之形

村村皆如此,家家一模樣

進入每家的院子

都要穿過一個地道似的走廊

◆ ◆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

聞聲不見人!


遠而眺之,進村不見院,只聞人語響

近而察之,炊煙裊裊

地下人往來,梨樹濃陰,投院中沁人清涼

現存最早還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

已住過六代人以上

保存較好的村莊有張村塬的人馬寨和廟上村等

不過很多地坑院也都荒廢了

依舊生活在地坑院的人不見得有多富裕

有的甚或是貧窮

在繁雜喧囂的社會中

很多人更加嚮往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

尋找心中的那份寧靜

你不妨去陝縣的地坑院小住幾日,讓心沉下去

◆ ◆

地上做飯,地下冒煙


窯中灶台連暖炕,地坑小院石圍牆

蜿蜒曲徑通院落,年代久遠情意長

站在地坑院落中抬頭仰看

一方天地,日走雲遷,歲月匆匆

地下陽光房

地坑院地處黃土高原邊緣,土層厚且堅硬

窯洞還是天然的溫度調節器,冬暖夏涼

特別是它建造簡單價廉

對昔日貧窮的山民來說,這樣的建築是再理想不過了

地下陽光房,冬暖夏涼,溫度常年在20℃左右

天然空調,恆溫住宅

無論外面刮多大風,裡面的風都很小

窯洞內一側有灶和炕相連,冬天炕上很暖和

儲藏糧食用葦子打成的囤

下舖麥糠,盛糧後上蓋麥糠再用泥封

儲存三年五載不生蟲,不腐爛

過山灶

過山灶,是這裡的民俗

它由一排爐灶串聯而成,有7~8個灶眼

柴火在灶的一頭燒,熱量穿過灶膛送到每個灶台

由於離火的距離遠近不一樣

每個灶台的火力大小自然有別

正好為廚師炒、悶、燉、蒸,提供不同火候

據說這個區域,紅白喜事、逢年過節都興十碗席

菜譜不復雜,有葷有素

◆ ◆

地下的藝術瑰寶


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著看似簡單卻高超的建築工藝

排水

這樣的地下房屋大院

你肯定會想,怎麼排水呢?

地坑院與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磚青瓦簷,用於排雨水

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攔馬牆

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樣也有這樣的攔馬牆

這些矮牆一是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內

二是為了人們在地面勞作活動和兒童的安全所設

三是建築裝飾需要,使整個地坑院看起來美觀協調

要進入地院,需要穿過穿過十幾米長的門洞

單是門洞開在哪邊?都有很多講究

因為它是整個地坑院的關鍵所在

出口是從窯院一角的窯洞內鑿出斜坡通向地面

為住戶進出之階梯式通道

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

窯院除人住外

有單獨的窯洞作廚房、廁所、雞舍、畜圈

他們在地坑院中間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稱滲坑

專門用來聚集和滲進入坑內的雨水

古人的奇思妙想令人佩服

剪紙

剪紙,是陝縣地坑院民間的又一個傳統民俗

這裡的民間藝人在全國剪紙大賽中,曾經多次得過金獎

◆ ◆

這裡的春夏秋冬


春日百花盛開,春光爛漫

夏日綠樹四合,鬱鬱蔥蔥

秋日微風靜掃,落葉繽紛

冬日銀妝素裹,黃塬冰封

犬吠雞鳴音,不知何處覓

窯頂阡陌橫,女牆幾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