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語言文字的障礙
語言文字是人類記錄事件、表情達意的工具,它很笨拙,可是沒有它又不行。尤其當文明愈發達,文化愈進步,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就愈廣泛。不幸的是,語言文字一經使用後,就形成了價值觀念、價值判斷、意識形態,而反轉過來束縛人類的思惟,造成了人們落入語言的陷阱中。
話說語言文字本身就是因對立的性質而產生,所以它不但具有一種偏執性,還含有暴力傾向,而且處處隱藏著殺傷力。因此,在描述現象時,常有技窮之慨。譬如當我們說花朵盛開,其實在「盛開」中本就含著「凋謝」的成份;這表示生的同時也附帶了死亡。可是在一般狀況下,通常不會有人這樣說:「這朵花是盛開的,同時也是凋謝的。」除非那人是在寫詩。
我們往往被語言文字所傷害,被語言文字所形成的意識形態、價值框框給限制住,於是就生活在虛假的世界中,對實質的狀況反倒無法認知。就像有人聽到「梅子」這兩個字會流口水,看到真正的梅子反而沒感覺。又像有人認定咖啡壺不能用來泡茶,非得要用茶壺泡;瓦斯爐不能用來煮飯,絕對要用電鍋來煮。古代曾有這種事:有人在家中把腳用草繩量了大小,準備買鞋子,出門時忘了帶,到了鞋店又要跑回家拿草繩來量鞋子。這是很奇怪的事,為什麼不相信真實的現象,反而相信假的呢?這叫做「顛倒」。這種顛倒往往導致我們活在假象與儀式中,被語言和意識形態、價值判斷所束縛而不能自在。譬如有一則笑話是這麼說的:
甲問:身份證掉了,怎麼辦?
乙答:先登報聲明作廢,再到戶政事務所掛失,再…
甲說:何必這麼麻煩?撿起來就好了。
在這則笑話中,甲巧用了語言暴力使乙落入了文字中所暗藏的陷阱,造成了一種十分突兀的笑果。
既然語言文字有其缺憾,在使用時就要避免為其所欺瞞,這也就是禪師們都是以心傳心、而甚少使用語言文字的原因。而有的善知識在指導弟子時,會隨手指著一樣東西問:「這是什麼?」弟子若是以名詞、動詞、形容詞來回答,就表示這弟子依舊被語言名字相所困擾。在一則公案中,有人問祖師:「佛法大義為何?」祖師答:「稻米成熟了沒!」另一則公案中,有人問趙州:「祖師西來意?」趙州答:「庭前柏子樹。」這都是就現有狀況來就地取材說明佛法,佛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啊!執著於名字相的人就會說:「佛法是覺悟的法,是了生死的法.....」那只是拾人牙慧罷了。
所以,要能破除語言陷阱對我們所造成的障礙,才能真正在心性上有所提升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