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這8種類型家長“過招”?老師收藏好,家長請對號入座!
導 讀
與“熊家長”溝通需要技巧。
除了教育教學、班級管理等工作,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也是教師日常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架設有效的家校溝通橋梁,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與家長形成合力引導學生成長。但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知識層次、教育觀念的家長,教師又該採取何種溝通技巧和策略呢?聽聽8位北京教師同仁的經驗之談。
“放任不管型”家長
解決對策:讓家長“眼見為實”看到差異
1
作為老師,與家長溝通是我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所面對的學生來自不同家庭,家長們的文化水平、素質、修養也各有所異,因此,對學校、老師教育工作的態度和配合程度自然也存在著很大差異。
“放任不管型”家長通常表現為從不主動參與家校活動、不與老師溝通交流,甚至對班主任老師反映的學生問題置之不理。為爭取“放任不管型”家長的支持和認可,減少工作中的煩惱,我會採取主動,多溝通,及時與他們聯系,通過分享學生在校的進步和學習成果,鼓勵家長認識到孩子的發展前途,激發家長的愛心與期望,從而改變他們對子女放任不管的態度,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活動中來。
同時,針對這類家長很少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不是很重視的問題,我利用半日開放、作業展示、家長會等機會邀請他們到學校來,讓他們“眼見為實”發現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異,我會委婉地向家長指出放任不管對孩子的影響,並幫助他們分析孩子存在的問題,引起家長的重視和關注。
通過這些小策略,這類家長慢慢開始有了改變,不僅支持我的工作,更開始關注自己孩子的進步和成長。
| 岳素嫻 北京市大峪中學
“溺愛放縱型”家長
解決對策:建立信任 達成共識
2
多年的工作讓我接觸到了很多不同類型的家長,但我始終相信一句話:“好的教育背後一定要有一個信任的關系。”因此,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真誠交流、建立信任始終是我工作的基礎和出發點。
現在有些家長對於孩子總是“過分溺愛和放縱”,他們會無條件地答應孩子的各種要求,而在面對孩子的問題和錯誤時,卻選擇迴避或縱容。而這些孩子往往在班集體中缺乏與同學之間的溝通和集體意識,從而使老師在管理班級中會花費大量時間,有時甚至產生焦慮。
對此,我認為,老師找到問題背後的關鍵原因,要了解學生入校前的生長情況、家庭環境等,再實施干預,進行矯正。得到家長的配合、達成共識是首要的任務,在與家長的多次溝通時,我秉著真誠、信任的溝通原則,從為人父母、老師的雙重角度和家長開展交流,讓他們感受到學校、老師是為孩子的成長發展著想,是真心誠意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和不良習慣,使家長放下各種擔心和顧慮。
同時,老師要注意溝通方式,多些耐心、細心,只有真誠地“交心”,才能讓家長“放心”,取得家長的信任,他們才能真正的和學校達成共識,家校合作才能有最好的教育效果。
| 高建萍 西城區進步小學
“碎碎念型”家長
解決對策:學會傾聽 長話短說抓重點
3
在工作中,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和家長們經常溝通,其中有一類家長他們總會在拿起電話的第一時間便滔滔不絕地說起來,這類家長在我剛認識他們時總會覺得溝通起來很是麻煩。不過相處久了,才發現其實他們是深深地愛著孩子的,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急切地向老師把自己愛孩子的心或是對事情的想法表達出來。
在對待這類家長時,我認為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耐心地傾聽,讓家長把心裡想說的話說出來。很多時候家長們只是想請老師多關注自己的孩子,所以如果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可以聽家長把想法說完。
如果時間有限,那麼就與家長針對一兩個重要方面進行交流。例如我會在於家長打電話前寫一些問題和內容,然後在給家長打電話時便先告訴家長:“您好,我今天想從這幾個方面來和您聊一聊孩子。”要注意,在談話過程中緊緊地圍繞著這幾方面來說,並在家長“碎碎念”時委婉地告訴家長:“真不好意思,我今天時間有限,咱們長話短說。”
和“碎碎念”類型的家長溝通確實是一件不太輕松的事,但在理解了家長碎碎念背後對孩子深深的愛時,便可以本著尊重、理解的態度去溝通了。
| 毛宇歌 北京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光說不練型”家長
解決對策:找准關鍵 出謀劃策
4
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會遭遇形形色色的家長。有這樣一類家長,他們有求能應,有邀能到,態度謙和,卻“光說不練”,收效甚微。要想和這類家長進行有效溝通,老師們首先要做的是必須弄清“光說不練”背後的原因。我認為,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不認可迴避型。主要是家長內心對老師反映的問題不認可,潛意識地迴避和應付。這部分家長往往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對老師反映的如逃避上操、交往障礙、不尊重他人等問題,覺得是小題大做。因此便採取迴避和應付的態度。
針對這種情況,老師首先不要輕易請家長到學校,以避免家長對老師因“小事兒”把自己請到學校而產生反感。其次,與家長溝通時先從孩子的優點入手,充分肯定,再用實例分析孩子“問題”背後的潛在危機,這樣更容易被接受。
無能為力型。這些家長大都想管孩子卻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只能“光說不練”。針對這種情況,老師首先要給家長一個信心,幫助家長分析問題找原因,給予家長切實的幫助,“出謀劃策”。如可以指導家長和孩子一起做計劃、訂契約,並針對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實際問題,提供一些科學有效的家教方法。
| 賀金燕 延慶區第三中學
“經濟槓桿型”家長
解決對策:物質、精神獎勵要“雙管齊下”
5
“經濟槓桿型”家長主要以通過金錢、物質獎勵激勵為主,希望能夠通過物質刺激提高孩子學習成績或培養好習慣,但有時卻會適得其反。
事實上,金錢獎勵教育只是一種輔助性的獎勵評價手段。也許短期內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從長遠看,尤其是在培養孩子道德觀念、價值觀念方面上,卻是不利的。單純的“金錢獎勵”容易使孩子變得功利,“財迷心竅”。
同時,在班集體活動中,孩子也會因“無利”而養成事不關己的自私態度。良好的班集體氛圍應該是體現“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集體精神。而家長的金錢獎勵無疑會讓孩子養成自私自利的不良習慣。
因此,我在與“經濟槓桿型”家長溝通時,總會強調:金錢、物質獎勵要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精神鼓勵是一種滿足孩子心理需要的獎勵,比如稱贊、表揚、鼓勵、關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感受父母溫暖的言語和贊賞的眼神,從而加倍努力。
而物質獎勵也可以有,家長可給予孩子適當的獎勵,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再鼓勵他繼續努力。只有將這兩種獎勵機制很好地搭配和運用,才能讓孩子既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又能培養良好的性格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 郭海龍 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世紀小學
“期望過高”型家長
解決對策:揚長避短 幫助家長做“解鈴人”
6
作為老師,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和工作經驗的積累,觀察和了解所教的學生,看到他們的特點和長處。但對於家長而言,對一個孩子的教育沒有參照物,因此有時候會對孩子期望過高,通常表現為把自身沒實現的願望放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壓力山大,這也容易讓老師在工作中無所適從。
這時候,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要直接對家長的做法進行否定,要傾聽家長對於孩子的期待。同時,在傾聽過程中,既要肯定家長對孩子的正確認識,也要主動介紹自己眼裡看到的學生在校表現,以及對於學生未來發展的展望。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注意與家長溝通的技巧與方式,尤其重要的一點是,很多學生往往因為這些“期望過高型”家長的壓力,而產生焦慮、不安、消極的心態,這時,老師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解鈴還須系鈴人”,幫助家長主動做“解鈴人”,從中化解家長與學生的“心結”。
老師這樣做,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減壓,家長也不會反感。老師要肯定家長對孩子有期待是對的,但要注意在家長面前揚長避短,引導家長正確看待孩子的優缺點。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和未來發展潛力。
| 楊海英 大興區第七中學
“脾氣暴躁型”家長
解決對策:“三個一”講究溝通技巧
7
作為一名班主任,經常要與不同類型的家長打交道,如何溝通、如何理解,我認為要懂得運用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
“脾氣暴躁型”的家長往往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孩子一出現毛病或問題,他們也不加分析就拳腳相向。與這樣的家長溝通要特別講究方式方法,謹慎行事。
在工作中,我通常在家長來學校後,首先給他“三個一”,即一把椅子、一杯茶、一個微笑。其次,談話時我注意使用“柔風細雨式”的交談方式,讓家長明白:老師請家長到學校來並不是希望給自己的學生招來一頓皮肉之苦,而是為了幫助學生盡快認識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齊抓共管,共同教育學生。
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把孩子打一頓,既沒使孩子認識到錯在哪裡、怎樣改正,也會加深師生間的隔閡,使孩子認為老師在家長面前“打小報告”,從而對老師極為反感。
因此,老師的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用在“脾氣暴躁型”家長身上是十分有必要的。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 “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父母不知道在打罵孩子的同時,他們也犯下了新的錯誤,與其懲罰孩子,不如做個榜樣。老師的工作,就是要通過溝通使家長理解和相信,不是只有打罵,才能教育好孩子。
| 劉海清 大興區第一中學
“機械管理型”家長
解決對策:在“求變”中形成家校合力
8
面對機械管理型家長,我認為教師首先能做的, 是轉變自身觀念。“機械”並非貶義詞,它僅僅只是一種不完美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此類家長往往具有執著、守規則等特點,而這些在教育過程中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品質。因此,老師們在取得家長信任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家長發揮其優勢,規避其劣勢,家校合作,提升教育效果。
例如,幫助這一類型的家長確立“少嘮叨、多關注”的交流原則,立必須立的規矩,與孩子商討最低行為准則,在家中堅決貫徹執行。此外,契機合宜時,老師還可以給家長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建議,就我個人經驗而言,我會在平時給家長推薦一些教育書籍、教育文章,隨時分享班中真實鮮活的教育案例,推薦家長參加一些教育沙龍活動,幫助家長先從細微處改變。
換句話說,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者在堅持和變通中摸索黃金分割點的過程。當家長習慣於機械式管理,就由學校先承擔起“求變”的部分,與家庭教育通力合作。這就需要老師與家長形成默契合作,在點滴日常中逐步共同更新教育理念,變換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