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果脯≠果乾
果脯?果乾?傻傻分不清楚,其實果脯營養不及果乾。
果乾製品是經過乾燥後的水果,此過程中,會損失掉部分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但礦物質和糖被濃縮,含糖量通常可達60%~80%左右。
果脯是水果加糖煮製後再加糖醃漬而成,維生素和鉀、鐵、錳、鋅等礦物質含量遠不及果乾,營養素密度低。而且,果脯在製作過程中常採用熏硫處理保持色澤。
優先選新鮮水果,然後選果乾,最後選果脯。①
2.營養麥片≠燕麥片
一般,原味麥片的配料表裡百分百是燕麥。而所謂的“營養麥片”,其配料表相對比較複雜,除了燕麥,還加入了別的食材,比如小麥、大米、玉米粉等,這樣就使得燕麥片的比例下降,部分“營養麥片”中燕麥片的含量僅有5%,最高的也不超過40%,而且這些麥片裡往往成分多樣,有些會加入植脂末和香精,植脂末中可能含反式脂肪酸。②
3.爆米花≠玉米
你仔細看配料表,裡面幾乎都有氫化植物油的身影。這種爆米花糖多、脂肪多、熱量高,有的還會添加色素以及各種香精,做出五顏六色、各種口味的爆米花,實在不是什麼健康零食,大人孩子都要盡量少吃。③
4.果汁飲料≠果汁
果汁中的原果汁含量較高,而果汁飲料中的原果汁含量大概只有10%~20%左右,高一點的可到30%左右,剩下的主要就是水和糖了。因此與果汁相比,果汁飲料的純度與營養價值大打折扣。④
5.乳酸飲料≠酸奶
如果商品名稱是“酸奶”、“發酵乳”、“酸牛乳”、“酸酪乳”等名稱,一般指的是酸奶。而如果是“酸酸乳”、“乳酸菌飲料”、“風味發酵乳”等,往往不是真正的酸奶。是乳酸菌飲料。從營養價值來說,酸奶的乳含量越高越好,建議盡量買乳含量大於85%的酸奶,乳含量太低的可能是調味酸奶等“花樣”酸奶。⑤
6.牛奶飲料≠牛奶
不少人認為早餐奶比純牛奶好喝、營養價值高,而且有“紅棗味”、“核桃味”等多種口味,看起來營養更豐富。
早餐奶其實並非純正的牛奶,而是將純牛奶用水稀釋過,然後加入糖、穀類或堅果、強化營養素,甚至添加了一些香精調製而成,味道香甜。加水稀釋的牛奶,營養素含量有所降低。
7.日本豆腐≠豆腐
日本雖然聲稱是“豆腐”,但其中可能一點大豆的成分都沒有,。日本豆腐是以雞蛋為主要原料,輔之純水、植物蛋白、天然調味料等製成,沒有一點大豆成分。⑥
8.果醋飲料≠果醋
優質的“發酵蘋果醋”,可用來涼拌菜餚,或餐後稀釋飲用,對健康有益。目前市場上很多所謂的蘋果醋並不是醋,而是甜飲料,是用蘋果汁加醋酸製成,有的產品甚至用醋和蘋果味香料勾兌而成。而且,為了調節口感,加了很多醣,營養價值很低。
9.巧克力≠黑巧克力
從營養價值來說: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及其他巧克力加工產品。
黑巧克力含較多可可粉(或稱可可固體),含有較多黃烷醇。黃烷醇是一種抗氧化的黃酮類化合物,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血脂,減少心血管疾病與老年記憶退化的風險。另外,選巧克力還要遠離“代可可脂”,此類巧克力不論從口感還是營養價值方面都大打折扣。⑦
10.全麥麵包≠全麥食品
買粗糧製品時注意,不要以為有“全麥”、“粗糧”、“高纖”這些字眼的就是健康食品。
市面上有很多全麥麵包、粗糧餅乾等食品,乍一看,餅乾上有星星點點的麩皮。但可別被表面上的這些麩皮蒙蔽了。小麥粉、精煉植物油、麩皮、白砂糖、起酥油,配料表中的這幾種成分洩漏了其本質。麵粉為主,為了改善麩皮造成的粗糙口感,餅乾裡加了很多植物油,不是健康的粗糧製品。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冬琪 來源:健康時報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