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君,女,1941年7月出生,江蘇省鎮江市人。現任湖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醫臨床和中西醫結合科研工作35年,曾參加“成人腎病綜合征的中醫藥治療”、國家“六五”、“七五”科技攻關課題《有效中草藥對乙肝病毒株的影響》等科研課題,其中《乙肝6號治療乙型肝炎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度科學技術進步獎。臨床上善於運用中醫藥治療肝炎、消化性潰瘍、慢性支氣管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婦科疑難雜病等,尤擅長於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後肝硬化等疾患,臨證上重視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祛邪與扶正相結合,用藥獨特,療效顯著。

組成:茵陳、黃芪各60g,生(炒)白術、益母草、丹參、白花蛇舌草、仙鶴草、澤瀉、白茅根各30g,雲苓、豬苓各20g,莪術、土鱉、枳殼各10g。

功效:健脾益氣,化瘀行水,清熱利濕。

主治:肝硬化腹水。主症:腹大脹滿,脘腹痞脹,面色暗黑,面頰、頸胸部紅點赤縷,腹部青筋怒張,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膩,脈弦等。

用法:水煎內服(茵陳後下),每日1劑,日分3次溫服,1個月為1療程。

方解:黃芪、白術、雲苓益氣健脾;雲苓、豬苓、澤瀉、益母草、白茅根滲濕利水;丹參、益母草、土鱉、莪術化瘀通脈以利水;枳殼、莪術行氣以化濕;茵陳、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仙鶴草具澀斂之性,可止血止瀉。上藥組方合用,有健脾益氣、化瘀利水、清熱利濕之功效。

臨床運用:

(1)針對本病的基本病機遣藥組方治療:臌脹是指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蒼黃,甚則青筋暴露為特徵的疾病。據文獻資料和大量臨床觀察證實,其與肝硬化合並腹水非常類似。中醫學重在辨證施治,對病機的認識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由於臌脹出現於病之晚期,病變復雜,症狀體征多樣,證候類型表現不一,所以應把握其基本病機。筆者據長期臨床體驗,將其病機概括為肝脾腎功能失調,血瘀水停氣滯。

外邪(癧氣、酒毒、血吸蟲感染等)侵襲為病因之一,虛中夾實為其病機特點,對此宜急則治其標,祛除水濕濁邪乃第一要務。宗“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扶正宜以調脾為主,如芪術苓之用;祛邪,非僅指水濕濁邪,瘀血、氣滯、濕熱亦可致水液代謝障礙,故化瘀通脈、疏肝理氣、清熱利濕亦可收到利水之功,脾不為濕困則健,肝亦因脾運復健而得保養。

(2)注意用藥宜忌:雖然臌脹病的治療用藥應當化瘀通脈,但某些破瘀逐血之品又非其所宜;本病病機為虛中夾實,故峻下逐水劑用之宜審慎,不可逞一時之快。

(3)隨證加減:由於臌脹患者的病程階段不同,個體體質不同,臨床表現也復雜多樣,所以當針對具體症狀予以加減,冀提高臨床療效。如腹脹甚者加厚朴、大腹皮、焦山楂;發熱者加柴胡、黃芩、青蒿;兼陰虛者加用鱉甲、麥冬、枸杞子、女貞子、沙參之類;衄血者加用旱蓮草、蒲黃、水牛角粉;黃疸者加山梔、連翹等。

(4)臌脹之治,應斟酌起病的緩急、邪正盛衰以及水停、血瘀、氣結、陰虛、濕熱之主次,靈活加減用藥,有望顯著提高療效。腹水消退之後,繼續予以調理,此亦緩則治本之理,應當重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