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於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由於經濟的發展的要求,人們的飲食、生活環境、工作壓力等諸多方面都受到了強大的挑戰。近年來,我國癌症人群呈增長趨勢發展,如果不加以遏制,會嚴重的影響到人民的健康生活,因此,預防癌症是很重要。
眾所周知,治療不如預防。最新研究發現,中藥黃芪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而硒具有抗癌和防癌的作用,因此,黃芪能防癌。黃芪為豆科植物,是國家三級保護植物,其主要成分為皂苷類、黃酮類、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強心、降壓、利尿等功效。
黃芪多糖和黃芪皂苷是黃芪中的兩類主要活性成分,且黃芪多糖是一種免疫增強劑,具有保護肝腎髒,抗腫瘤、抗HIV等功效。因此,黃芪防癌其實主要是因為黃芪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癌症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復,祛除T抑制(Ts)細胞的活性,保護腎上腺和骨髓功能。如果輔助放射、化療應用,能提高病人的遠期結果。
從臨床上來看,癌症病人都伴有免疫功能下降及氣虛、血虛等表現。有的癌症病人表面上看似乎體質好,但從實際上卻有大量虛證的表現,可以說這是典型的虛實夾雜症。癌腫多與熱毒有關,屬實證,所以,古往今來,中醫多採用攻伐法和以毒攻毒法治療癌症,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專家發現,黃芪是目前公認地既具有抗腫瘤活性,又具有補氣生血功效的良藥,對各器官的癌腫均可應用。手術前後用黃芪,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手術治癒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而放療、化療期間用黃芪,可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提高放、化療的療效,增強病人對放、化療的耐受力。
黃芪的做法
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後代茶飲用。
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黃芪的作用
1、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黃芪圓片,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2、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
3、增強機體耐缺氧及應激能力,促進機體代謝和改善心功能。
4、有降壓的作用,調節血糖,可以作為糖尿病患者的輔助用藥,黃芪同時具有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5、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
6、具有氧化性。黃芪的化學成分有:膜莢黃芪含黃酮、皂甙類成分黃酮類成分如芒柄花黃素、羥基芒柄花黃素(毛蕊異黃酮)及其葡萄糖甙等,其中有些成分具較強的抗氧化活性。
7、病弱體虛的人服用,可以增強體力,增強抵抗力,對病情恢復有一定的幫助。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
什麼人不能吃黃芪
1、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鬆軟,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
2、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為什麼感冒不能喝黃芪粥呢?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不讓外邪入侵。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在體內,無從宣洩了。同理,春天是生發的季節,人體需要宣發,吃黃芪就不太適宜了。
3、腎病屬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須服用黃芪,一定要配伍運用。
4、陰虛患者使用黃芪,必須配伍養陰藥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