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由日本移民組成的吉野村的煙草種植園。

2/9 圖為1931 年之前的總督府專賣局臺北煙草工廠大門和廠房局部。該工廠位於臺北市建成町,煙廠內有煙葉倉庫,切煙、卷紙、捲煙、包裝等車間。

3/9 圖為1944 年已使用粉碎機切碎煙葉的煙廠切煙車間。

4/9 將粉碎好的煙葉,混入食用油(上等煙加茶油,中下等煙加花生油)作為黏結劑,再壓成煙葉板,然後裁切成短細長條,準備做煙捲的內芯,稱作“刻煙”。圖為注油、加壓、刻煙的情景。

5/9 1944 年的專賣局煙草工廠,制煙的最後一道工序:女工手工將機器包裝好的單盒香煙10 盒一組放入外包裝盒中,再用機器壓封,包裝成一條條的香煙。人機合作,效率更高。

6/9 臺灣全島均有原生樟樹林,以臺灣中部濁水溪上游的阿裡山北段、中央山脈中段、雪山南麓一帶最多。1921 年在台中州新高郡和莊的阿裡山北側發現一棵巨大的古樟樹,直徑18 尺(約6米),樹高168 尺(50 多米),測算樹齡1400 年, 是臺灣發現的最大的古樟樹,被命名為“樟樹神木”。圖為日警與這株“樟樹神木”合影。

7/9 腦丁在樟樹林附近搭蓋的草房,被稱作“腦寮”,它不僅是腦丁的居所,也是就地初步加工樟腦的簡易工棚。圖為台南廳甲仙埔支廳蕃薯寮(今高雄縣旗山鎮)的腦寮和腦丁們。該地有1200 個腦灶、2730 名腦丁,年產樟腦油100 萬斤以上,由總督府專賣局支持的日本三井商會組建的“臺灣采腦拓殖株式會社”管轄。

8/9 總督府樟腦局設在山區的山地試驗所,使用帶動力的木片削取機,提高了鑿切樟木片的工效,加快了在腦寮生產樟腦初級產品的速度。圖為山地試驗所的腦灶青煙繚繞,一派興旺景象。

9/9 裝入袋中的樟腦膏擱到刳板的橫樑上,靠自重使油水分離,樟腦油溢出,經刳板收集流入鐵桶,袋內剩的是析出樟腦油之後的粗製樟腦。

~附錄~

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系黃文車助理教授《日治時期台灣閩南歌謠研究》裡提到日治時期的期刊《台灣警察協會雜誌》有篇〈台灣の民謠〉,文中載有一首〈腦丁之歌〉,實為六首,前二首為閩南歌謠,後四首為客家歌謠。因主題所限,黃教授書裡僅錄前二首閩南歌謠的部分,可供此處參考:

格腦的人即無空,畫烏擦白驚死人。就捧燒水一大桶,洗洗沒輸親娘夫。

想要格腦恰樂暢,暝日食飽在山中。雙手擔跛雙腳踜,憶著錢銀辜不將。

黃教授解說雲:「此歌唱出製作腦丁工人的無暝無日工作的忙碌情況,日日都在山林間工作,雙手雙足都要勞動,但是只要想到趁錢,勞苦也是不得已的事!〈腦丁之歌〉雖然罕見,但其卻紀錄了日治時期台灣的製樟工業,以及台灣人為求生活不得不離鄉入林拚命工作的一幕景象,頗有其價值!」

但考察歌謠裡的調性,此二首腦丁之歌反映的另一面卻是腦丁在山中工作苦中作樂或自得其樂的樂天態度。第一首前半講工作時灰頭土臉,滿身黑白像鬼一般,後半講燒水洗澡後又是活龍一條,「不輸娘親夫」多少還有點山民之間挑逗戲謔的口吻!第二首後半雖然表示為錢無奈入山做苦工,但前半反映腦丁基本上仍是葛天氏之民一派!

有趣吧!只可惜該書未錄另四首,不知又反映了腦丁的哪些生活面向。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