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府擬仿效大都市推動公共自行車,引發議論。

苗栗縣政府青年事務委員、苗栗縣議員助理公共自行車在近年來普及率逐步提高,尤其是在都會區甚至已經變成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台北市的YouBik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苗栗縣政府在10月18號也大聲喊出要挹注6900萬在建置公共自行車上,此舉造成軒然大波,引起兩方論證,尤其是在財政狀況艱難的苗栗一味的效仿大都市,真的能夠達到預設的政策目標嗎?難道花大錢建設就是進步的象徵嗎?


在縣議會23年未刪減任何一分預算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深思這個問題。公共自行車的背後核心功用公共自行車可以很理所當然的被促進運動風氣以及提昇觀光便利性連結在一起,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核心功能在於扮演「最後一哩路」的角色。所謂「最後一哩路」簡單來說就是「轉運」,補足大眾交通工具無法深入每一個角落的不足,讓民眾在下了捷運或是公車之後還有一項工具能夠讓他更快速的到達目的地,以此增加生活便利性。


當然,要能夠將此功能發揮淋漓盡致的前提在於該地區的大眾交通工具是夠完整的。在苗栗的大眾交通工具只有萬年獨佔的苗栗客運,其班次間距相較於都會區來說是長了許多,並且大數據的應用也無法與都會區相提並論,在苗栗求學的學生一定都體驗過錯過公車後要枯等半小時以上的經驗。


在這種環境之下,苗栗縣民的通勤方式絕對不會是將公車當成首選,更遑論要使用公共自行車作為下了公車後的轉乘工具,如此公共自行車背後所賦予的精神也被大打折扣。苗栗幅員遼闊,在大眾交通工具不普及的狀況之下,兩地移動最快速以及方便的首選會是自行開/騎車,在民眾早已習以為常之後,能否利用推行公共自行車這個政策改變民眾生活習慣呢?


苗栗真的適合嗎?一個成功的公共政策並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運行規則,此時「因地制宜」的權變就是很重要的考量點。沒有便利的大眾交通工具難以與公共自行車做一個完美的配合,此時勢必要提高公共自行車的駐車點數量才能發揮其效用,無法避免的是加高站點數量隨之而來的就是建設經費的提高,這對於財政緊縮的苗栗更是一個沈重的負擔。除此之外,obike同時進駐苗栗之下,在有民間業者提供無樁自行車之狀況之下,公共自行車還是個必要的建設嗎?


苗栗的幅員遼闊也成為推行公共自行車滯礙難行的結,苗栗縣工務處提到可以利用公共自行車讓民眾從苗栗火車站至客家圓樓、英才書院串連,但這話鋒的背後是橫跨一個鄉鎮超過五公里的距離。要利用公共自行車促進苗栗觀光在沒有大眾交通工具作為配套之下,可行性還有待考證,更別說苗栗的丘陵地形對於騎乘自行車來說是一大考驗。


推行公共自行車還有一項很重要的配套在於公共自行車道,為了維護用路秩序,區隔汽車、機車、自行車、行人,這項建設勢必要與公共自行車共同推行。然而,在台北才發生自行車無路可騎的狀況,而在苗栗財政問題有狀況的當下真的能共同解決這個問題,避免道路險象環生嗎?我想在以上因素考量評述之下,提升大眾交通工具品質及使用效率重要性更勝於設置公共自行車。


苗栗人對於進步的渴望長期以來被扣上財政腦死的帽子,縣長徐耀昌先生在上任之際也曾經說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要有任何新的建設,苗栗人都會認為得來不易。關於公共自行車在都會區發展的如火如荼,對於苗栗人來說這當然來說是進步的象徵,縮短城鄉差距的一步,在對於進步的渴望之下,大眾已經失去深度思考建設地方有沒有效益的能力。


甚至有民眾脫口而出反正公共自行車是BOT案是由民間公司承攬,不必考量苗栗財政問題,切勿用財政負擔作為箝制進步的藉口。但請大家別忘了台灣高鐵即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我們已經沒有多餘的資源可以石沈大海了。


有限的資源更應該花在刀口上沒有人會反對發展,但我們應該將有限的資源花在刀口上,苗栗已經有夠多待轉型的蚊子館,我們已經沒有任何資源能夠錯置在不對的地方。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例如:要用來建置公共自行車的空污基金,更值得在廢氣濫放或是廢水濫排的苗栗,用來添購空污監測儀或是其餘設備守護居民的健康,我想甚至是將馬路坑洞修補完善維護民眾的行車安全都還更能夠使民眾對於縣府的施政「有感」。希望我們的執政者能夠更縝密的思考,何種建設才是對於縣民是更需要的,能夠創造一個更好的苗栗。

PS更多熱門新聞都在這裡面歡迎點進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