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酷熱難耐,身體自然會分泌汗液來進行散熱,俗話說「冬不爐,夏不扇」,夏天只有多出汗,身體才能更健康,但是身體上這幾個部位異常出汗,你就該提高警惕了!










身體出汗具體有以下幾種作用:


滋潤皮膚


出汗的過程是從毛孔中排出汗水,會把人體表面分泌的油脂和雜物也會一併排出。有助於保護皮膚的乾淨,滋潤皮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皮膚上的粉刺和痘痘。需要注意,汗出過多後,要洗凈皮膚表面的鹽分。


有益減肥和防止慢性病









出汗會消耗身體內多餘的能量,促進脂肪的分解,有減肥的作用,還可以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等一些慢性疾病。


增強記憶力


有研究證實,運動流汗會讓人體細胞處於旺盛的狀態,讓大腦更有活力,讓人保持精神集中,有助於增強記憶力。


穩定血壓


出汗時會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同時增加血管壁彈性,有降血壓、調節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功能。









中醫上常有「動汗」和「靜汗」之分


動汗:主要依靠運動來實現,會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能量的消耗。比如:快走、慢跑等。


靜汗:是通過熱環境,促進人體出汗,這種出汗的方式消耗量更小,適合身體不適宜運動的人。如:泡腳、汗蒸、桑拿等。



不少異常的靜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盜汗、自汗等。有些人不熱、不運動時身體也會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和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叫自汗,屬於氣虛的表現。









當身體這三處異常出汗,就要當心了:


1、心窩、胸口多汗


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胃失和的表現。說明體內的血液循環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導致的。










多見於腦力工作者,這類人群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夢的表現,屬於思慮過度,心脾虛損所致,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等,緩解壓力,調節心身。


2、額頭、臉部多汗


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是肝陽上亢引起的。此外,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可按照補氣的原則來調理。



若頭汗過多且伴隨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欲嘔、舌苔厚而黃膩,多是脾胃有濕熱的表現,此時應注意清淡飲食,健脾祛濕。


建議:平時盡量保持心境開闊,少生氣,保證充足的睡眠,否則容易導致陰虛、肝陽上亢。


3、手、足心多汗


手足心多汗,一般是脾胃、腸道不適的表現。《傷寒明理論》指出,「多由脾胃濕蒸,旁達四肢手足所致。」



手足心多汗且伴有手腳心發熱、口咽乾燥等,多屬陰虛有熱,可以用滋陰之品食療調理。


建議:多汗者,精神情緒波動、某些食物刺激是明顯發作誘因。必須改善生活習慣,充足睡眠,常運動,學習放鬆技巧,同時少食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辛辣調味品等。


中醫講:多汗者,常見於脾胃不和,濕氣較重。尤其三伏天,加上睡眠不足,飲食不當,更會加重脾損傷,運水化濕的功能出現了問題,導致汗液分泌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