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越買越窮」!房地產投資 5 個常見錯誤,尤其第 2 個超重要...

(圖片來源)

自1992年起,紐西蘭開始有了關於房地產銷售統計資料,

紐西蘭房平均中價位地產價格從1992年的10幾萬元,

經過23年,上升到了45萬多元,

而奧克蘭的房產增值更是遠遠地超出這個數字。

可以說,投資房地產變成了回報最豐厚的投資之一,

目前有很多華人朋友涉足物業投資。

更有些年輕的朋友希望通過房地產投資

賺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其實,房地產投資與所有投資一樣,都存在著風險,

如何規避風險對首次投資房產的朋友來說更加的重要。 

因為這關係到日後能否再利用房產投資作為工具,

使自己在未來的某些時候真正達到財務自由。

本篇我們就來看看房產投資中常見的十個錯誤,

因為只有認識到這些錯誤,才能更好地規避風險。

繼續看下去...

錯誤之一:想法先入為主 感性大於理性

很多投資者在剛開始購買房產時,

約90 %的購買決策都是基於情感,

真正能做到理性的只有10 % 。

對於買家來說,家是你的避難所,

是你生兒育女的地方。

為此投資時你會不惜一切代價,

這是最常見的投資陷阱。

比如,你喜愛這種窗帘,

它讓你聯想到了某個度假勝地,這是屬於感情陷阱。

而這種陷阱會讓你的情緒來影響你的判斷,

這意味著你更有可能過度重視感性上的原因

而給出高價,而不是理性地利用談判來得到最好的價格。

當然,如果這個房產是你與家人自住的,

這種感性大於理性還有心可原,但是作為投資,

這會讓你與達到你的投資目標的距離更遠了一步。

理性的做法是通過分析研究,對所要購買的投資物業,

提出一系列問題。它能否提供您所需要的收益和回報?

它是否在吸引優質租戶的最佳位置?

它是否能有長期升值的回報?

通過回答這些問題,

讓你明白投資一個物業是基於經濟利益,

而不是個人的情感。

投資只能是看效益,而不是情緒性的。

錯誤之二:不作計劃 = 策略失敗

這是一個古老的格言,但很現實。

如果你試圖建立一個利潤豐厚的物業組合,

而沒有具體實施計畫。就是不帶地圖的信天游。

你會不可避免地跑錯方向,最終導致失敗。

如果要通過房地產成功創造財富,首先要設定目標,

然後制定一個有凝聚力的計畫。

你需要關注短期和長期兩種計畫,

並確保您的投資決策與你的整體策略相互支持。

在一個短期計畫達到之後,馬上開始另一個計畫,

持之以恆,避免盲目行動。

錯誤之三:兩個極端 過於衝動或過於謹慎

有兩類初涉房地產投資者,

他們買第一個物業前的最常見的特徵是:

要麼太衝動,要麼過於謹慎。

衝動者衝鋒陷陣,急於求成。

他們也許只參加了一個介紹會,就急於購買。

聽信買房者介紹的有如何如何優勢的說法,

而沒有看出這是人家正急於出售的房產。

不知不覺落入陷井。

當然這樣的房產不會使投資者一夜暴富,

但投資者卻認輸失去了信心,

以為物業投資不適合他們。

謹慎者則縮手縮腳,停滯不前。

他們不停地參加介紹會,收集大量的資訊,

但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並對自己缺乏信心,

無法採取行動。他們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前者有時可以從他們的錯誤中學習,

使他們的投資努力的成功,

後者將永遠不會克服自己的恐懼。

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找一個折中。

學習儘可能多的讓你滿意的投資決策,

千萬不要以為你永遠不會明白這一切。

你將永遠有別的東西要學習。

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是游泳中學習游泳。

錯誤之四:投機心多過耐心

很多人進入物業投資,

希望能夠在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

他們認為物業將可以快速解決他們的財務問題,

但事實上,是在尋求房地產短期收益,

更多的是猜測而不是戰略投資。

房產投資是一項長期有前景的投資,

它缺乏流動性,它需要時間來做。

而且涉及大量成本,

而在未來可能還會涉及到資本增值稅。

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房產投資的一個缺點,

但這正是房產投資的力量所在。

因為房地產是一個成熟的商品,人人都需要它,

它具有提供穩定,長期收益的能力。

比如說,你可以利用你的一個物業中的資產

到另一個物業,爭取組合收益。

你還能買更多的添加到你的投資組合中。

更妙的是你可以使用別人的錢

(從銀行借來的)來獲利。

沒有其他的商品能夠有這樣的能力。

如果你有耐心,高性能的物業在長期持續增長中,

是確保你的財產階梯遞進頂端的途徑。

錯誤之五:不做功課

了解房地產市場需要時間。有些投資者進入市場時

並不了解房地產的周期性質是什麼。

有人說,其實房產投資有許多的知識要學,

知道的越多,越能夠讓自己在投資中遊刃有餘。

比如你需要對你打算投資的地區了如指掌,

讓自己完全熟悉任何地區地產代理及物業管理人員。

找出所有關於在該地區的物業設施,

空置率和歷史價值。

(文章來源)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