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月的一天,一批華僑代表應邀參加「國民參政會」,飛抵重慶。這時正值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刻。


身旁陪同人員一想到將要面見蔣介石,不免都舉止拘謹。


唯獨一個人,大步流星邁進戒備森嚴的總統官邸,瀟灑自如。當蔣介石進入會客廳,他走上前,做出了一個讓在場所有人都感到錯愕的舉動。


他伸出手,拍了拍蔣介石的肩膀。


這一拍,連蔣介石也嚇了一跳,但還是擠出一絲笑容,示意他坐下。


他成了唯一一位「拍」過蔣介石肩膀的人。而他的身份遠沒有這麼簡單:


生於緬甸仰光,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繼承父業。


他發明的良藥,其銷售網路被經濟學家估計覆蓋了地球一半的人群。


先後獨資創辦了17家中英文報紙,均以「星」字冠名,成就了他的星系報業王國。


他還是抗戰時期華僑中捐獻物資最多的個人。

他被稱「南洋華僑傳奇人物」。


你或許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一定用過他發明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居家旅行必備良藥:萬金油。


他叫胡文虎,人稱「萬金油大王」,


胡文虎從小就爭強好勝,性子上來了誰也不理會。前前後後換了十個老師,終於被學校辭退了。父親無奈,只能把他送回家鄉念私塾。


西遊水滸里的忠義肝腸,都成了他心目中的大英雄;血液中流淌的是客家人生來勤勞儉樸和強悍不屈的性格。正是因為這樣,發達後的胡文虎看到那些趨炎附勢的人,眼裡都只有不屑。

永安堂舊址


「客家子弟不平凡」


早在19世紀末,胡文虎的父親鬍子欽就隻身一人,冒險乘坐「大雞眼」船,漂洋過海到了今天的緬甸仰光,創建了永安堂國藥行。


十幾歲的胡文虎白天在藥鋪幫忙,晚上點燈讀書。


一生懸壺濟世,施藥救貧,胡氏父子的國藥行深得緬甸華人之心。


只是,苦心經營了幾十年後,因為平日裡樂善好施,鬍子欽沒有留下積蓄不說,反倒留下一大筆債務,永安堂國藥鋪也瀕臨倒閉。

胡文虎及妻子


眼看著父親畢生的心血都將毀於一旦,胡文虎典當了妻子鄭炳鳳的一對金腳鐲,處理了父親的身後事。面對衰敗的葯堂,胡文虎沒有氣餒,他與弟弟胡文豹商量了一番,決定振興永安堂。

安排好永安堂的日常事務,胡文虎便動身前往香港考察。臨走前,母親拿出平生的積蓄,淚流滿面:「全部心血都交給你們了,是生是死就全看你們自己了。」


用這2000元,胡文虎拜訪了香港藥材行的老闆,還清了父親欠下的債務,清理賬目後,重新聯絡了父親的老顧客們。日夜工作,每天胡文虎只睡四個小時。


儘管父母都信佛,胡文虎卻從不相信宗教宿命論。他意識到改變現狀的前提,需要對中草藥進行一場大改革。


兄弟二人把中緬兩國的藥物研究了個遍,還聘請了多名西醫專家前來研發。


當時人們一定沒有想到,用薄荷腦﹑樟腦﹑桂皮油﹑案葉油等加石蠟製成的膏狀藥物,竟會產生如此神奇的功效。

南洋地帶氣候炎熱,日光強烈,人們在勞作中非常容易中暑、頭暈、疲乏。


永安堂國藥行改良後的虎標良藥,一時間成了人們消暑清涼的不二之選。


胡文虎的事業也開始坐上過山車。


1910年,虎標良藥在仰光發跡。


1923年,新加坡設立永安堂總行。


很快曼谷、泗水、棉蘭、吧城等東南亞城市紛紛設立了分行,上海、汕頭、廈門等城市也出現了永安堂的分行。


胡文虎未雨綢繆,在戰爭到來的同時,趕在物價飛騰之前囤積了大量製藥原料。


戰爭時期,藥品供給不足,虎標良藥遠銷整個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包括中國、東南亞以及印度這三大人口最多的市場。


有經濟學家估計,「虎標良藥可能性的顧客相當於地球全人類的半數以上。」


據稱當時胡文虎名下的財富已達3000多萬美元。

好的商品需要有力的宣傳,胡文虎深諳這一點。同鄉胡燦說:起初胡文虎把萬金油一瓶瓶送人,讓人們試用、了解產品功效後,再開始銷售。


每年春節,他都派員工在路口懸掛起大量燈籠,一邊畫著老虎,一邊寫著「永安堂」。


有時候,他自己還會頂著虎頭去推銷。生意受阻,他就把私家車改頭換面,裝上了老虎頭,車身塗上老虎斑紋,把喇叭變成發出老虎吼叫聲,遊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儼然就是一個行走的廣 告。

胡文虎請美國福特汽車廠定製的一輛安了虎頭的汽車


當然,胡文虎整個商業生涯最大型的行為藝術,必須是他的虎豹別墅。虎豹別墅有三處,分別在香港、新加坡和福建龍岩永定。


虎豹別墅的畫風也是延續了他一慣的kuso風格。偌大一個庭院變成了泥塑中國傳說故事展示館,亭台水榭、假山石洞間陳列著觀音菩薩、妖魔鬼怪……居然還有閻王殿。講述著西遊記、八仙過海等故事。

鑒於華僑離鄉日久且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胡文虎將虎豹別墅作為一所學校,為當時不識字的華人提供一系列中國歷史、文化、宗教和道德、倫理的課程,其作用就像哥特教堂安裝的宗教花窗,即便是看不懂《聖經》的普通人也能夠熟知基督救世的故事。

他在別墅中設立一個泳池,標明只有華人才可使用,更是大漲了海外華人志氣,樹立了華僑領袖的非凡形象。


另一方面,精明市儈的胡文虎也將之作為品牌宣傳的手段。香港虎豹別墅竣工後,胡文虎舉辦了盛大的喬遷宴,邀請香港總督在內的1600名貴賓出席;新加坡別墅落成,同樣舉辦了盛大的喬遷宴。


如今被探訪者認為詭異的新加坡虎豹別墅,它的動工新建幾乎動用了當時新加坡所有的黃金庫存,它的照明系統比當時整個新加坡的其他建築物加在一起還要多。總之一句話,我胡文虎就是南洋華僑中最牛的,不僅富可敵國,就連「洋大人」都要敬我三分。


可是胡文虎是不是真的審美水平那麼差呢?就是一個沒文化的土豪?也不見得。


根據一位長期跟隨胡文虎的族侄胡知非回憶,某天他去拜訪胡文虎。


胡文虎問他:「你覺得虎豹別墅這些雕龍畫鳳,靚不靚?」


他不敢拂逆其意,但又不想昧著心理原想說的話,就說:「很好看,不過有些人說『太俗了』。」


胡文虎回答說:「他們懂什麼,我這個花園是給世界遊客欣賞的,若學歐美的洋化,再洋也洋不過他們,他們到香港來,怎麼會有興趣來看?」由此可見,胡文虎設計的別墅,故意全盤採用中國寺觀廟宇中慣常的泥塑彩繪造像,就是為了與眾不同,奪人眼球。


從胡文虎的所作所為,也算是一個話題不斷的商人。賣藥品做報業;做慈善捐醫院捐學校支持抗戰;


高調秀資產……他的生意做到富可敵國,不僅是萬金油大王,還是報業大王,旗下「星系」報業共有16家英文報紙,建立起遍布全球的龐大報業網路。


令人唏噓的是,胡文虎去世後,報業生意交給女兒胡仙打理。而後因投資地產失敗而導致破產。香港虎豹別墅被香港李家收購。不過,近年來,香港政府施行歷史建築「活化」。2013年,胡仙名下的「胡文虎慈善基金」最終奪得活化發展權,將別墅重新命名為「虎豹樂圃」。浸潤香港一代華人的虎豹別墅將重新作為公共花園開放參觀。


胡文虎將別墅當做為華人開設課程的學校,教授文化、宗教、歷史等課程。


據稱,這虎豹別墅看似奇怪,胡文虎卻動用了新加坡所有的黃金庫存,只有一個目的:宣揚虎標,張揚自己。


如果故事到這裡結束,胡文虎也許只是個「萬金油大王」。


而他之所以傳奇,就在於他的「報業帝國」。胡文虎是個聰明人,靠傳統廣 告宣傳,不如打造屬於自己的媒體報業帝國。


1929年1月15日,《星洲日報》創刊號正式發行,星系報業王朝的序幕就此揭開。


在汕頭,《星華日報》發刊;廈門,《星光日報》出版;香港,《星島日報》出刊。這還不夠,《星中日報》《星檳日報》《星閩日報》……前前後後,胡文虎竟然辦起了十多家報紙,各報均以星字冠名,組成了他的星系報業王國。從「葯業大王」到「報業巨子」,胡文虎的這個轉身堪稱完美。在華僑報業史上,星系報業以其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又創了一個僑界之最。

不過,創立報業的過程也著實艱辛。


原來,在胡文虎來新加坡創業之前,早已有人坐上了報業大亨這頭把交椅:他是創辦《南洋晚報》的陳嘉庚。

但初來乍到的胡文虎不認輸,他處處與陳嘉庚「作對」。據說胡文虎曾這樣反駁那些不解的人:


「陳嘉庚是世界知名人物,在南洋生意做得很大,又做了許多公益,人人認識他,敬重他。就是遠在家鄉,他也建樹頗多……我胡文虎不過是個仰光商人,初來新加坡,沒有多少人認識我。但是,我一來到新加坡,就敢和社會上最有名的陳嘉庚作對,我的名字便與陳嘉庚相提並論了,這不是一個好辦法嗎?他已經是出名的人物了,彼此鬥爭被我贏了,我的名字就在陳嘉庚之上了;即使輸了,也雖敗猶榮,我胡文虎的名聲也就傳開了,這不是很划算嗎?」


1927年到1937年十年間,哪裡有自然災害,哪裡就有虎標良藥的身影。像大多數回鄉建學的華僑一樣,胡文虎是典型的大慈善家。


從漳州水災,到漢口火災,從長江水災,再到西藏大旱災,胡文虎先後捐贈50萬元以及大批虎標良藥。


一次,他偶然看到《星洲日報》排字工胡賜峨的女兒胡玉香在永安堂包裝萬金油,便撫摸著她的頭說:「小孩子應該去念書!」


他與胡賜峨商量,要送他女兒去讀書。胡玉香回到課堂後,胡文虎還捐了一隻印有老虎的書箱給胡玉香,成為她此生最溫暖的回憶。


1935年,他宣布捐款350萬元,10年內在全國各地建立1000所小學。到抗戰爆發前,全國已建成300所小學。


戰後,國民黨政府幣值大貶,胡文虎建千所小學的宏願最終沒能實現。


受胡文虎資助的學校

位於汕頭的胡文虎大樓


抗戰期間,胡文虎捐贈了三億件藥品。淞滬會戰中,胡文虎捐了三萬元以及大量虎標良藥,成了抗戰時期捐贈物資最多的個人。


胡文虎一生到底捐了多少數額,時至今日已經很難計算。但即使到了人煙稀少的窮鄉僻壤,也能看到他捐資建造的小學。


他會說六國語言,但回到家裡對家人必說客家話。他有「東南亞華僑首富之稱」,卻仍每天黃昏陪母親外出郊遊。在他的虎豹別墅里,有著父母的紀念碑。


他的晚年,親友在戰火紛飛中失散,兒子在飛機失事中喪命。香港淪陷後,他被日軍軟禁在半島酒店。戰爭結束後,他還被各方指為媚敵或漢奸。胡文虎家族人丁不旺,只得選擇女兒胡仙繼承家業。昔日盛極一時的星系報業,也只剩下位於香港的《星島日報》在苦苦支撐,其子報《星島晚報》則處於虧損狀態。


胡仙力爭要振興報業,她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即使受到電視的衝擊也臨危不亂。胡仙的變革挽救了低迷二十餘年的報業使其煥生機。然而,這一切並沒能持續太久。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讓胡仙逐漸轉移了發展重地,卻遭遇地產滑鐵盧,舉債數億的胡仙瀕臨崩潰,而亞洲金融危機成了壓倒胡仙的最後一根稻草。

胡文虎打造的報業王國從此一蹶不振,相比陳嘉庚家族,胡文虎家族如今似虎落平川。


胡文虎的一生,就是苦難時代里愛國華商悲欣交集的一生。但客家人的歷史一代代在更迭,始終都在磨難中自強不息。期盼與情懷,還在代代傳承。

胡文虎家族為何「二世而竭」?


很多人說,中國人「富不過三代」是有時代背景的,不少百年老店因為時代改制沖斷了延續性。比如最近輿論關注的焦點企業「上海家化」,前身是成立於1898年的香港廣生行,那份獲巴拿馬獎的著名花露水品牌「雙妹」,成了許多老上海難以抹去的歷史記憶。公私合營、失敗的合資、再是國企整合,事實上今天的「上海家化」,已經沒有多少可以和「廣生行」扯上邊了。


可胡文虎家族,發展都在海外,雖然在中國大陸有辦點實業,也創辦過報館,但比重都很少,也就沒有所謂的體制沖斷一說了。


那麼,問題來了,商業嗅覺極其靈敏、洞悉世事發展走勢一向眼光獨到的胡文虎,為何走上傳承迷途?繼承父志的二代接班人胡仙,為何女敗父業,讓家族財富如過山車,最終「二世而竭」?

胡文虎故居


1胡仙接手,乃無奈之舉


胡文虎共有7個兒子、2個女兒。這幾個兒子當中,長子胡蛟是他的堂兄胡曾熾過繼給他的,有幾個是買來的,只有胡一虎是他親生的。


當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胡文虎和他的四個老婆及子女們,多因戰亂失散了。胡文虎最疼的兒子胡二虎,被炮彈炸死,年僅12歲。胡文虎尚未見過面的兒子胡三虎,一歲就在戰亂中死於霍亂。進入暮年的胡文虎,愛妻愛兒已逝,他最喜歡的、最得力助手胡好(第三子,也是買來的),也因飛機失事殉職。


由於戰亂,導致胡文虎家族人丁不旺,他鐘意的養子胡好去世,使得胡文虎在選擇家族繼承人舉棋不定,難以拿捏。1954年,胡文虎病逝後,胡仙作為胡文虎的養女,也是長女,臨危受命,開始繼承胡氏家族的企業王國。由於胡文虎其餘的幾個兒子,鮮有天資聰穎者,他們也僅是繼承家族散落於東南亞各地的藥業公司。


說實在話,選擇女兒胡仙作為繼承人,一是兒子無成女當家,無奈之舉;二是傳承時機也不好,此時的胡家已沒有鼎盛時代的風光,甚至已呈衰落之勢。


2報業巔峰 胡仙功高


1931年出生的胡仙,如今已是垂垂老矣。胡仙未婚未育,現為胡文虎基金會主席。從胡文虎到胡仙的胡氏家族,經歷動盪、巔峰、一路下落、幾已覆亡的財富路線,是研究家族企業興衰、代際傳承的一個很好的樣本。

胡仙博士


胡文虎靠「虎標」萬金油起家,遂成一代巨富。1938年,胡文虎創辦《星島日報》,到胡仙繼承時,胡家經營報業已有16年歷史了。進軍報業,對胡文虎來說,確實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無意中為胡氏家族增添了近50年的財運。

當然,辦報業成就了胡文虎家族曾經的輝煌,也暗含相當多的不幸,這也是胡仙為何先榮後衰早已打下的鍥子。


胡文虎一生雖廣結人緣,但搞不好政商關係,蔣、毛兩方面都不待見,最後還落下了「漢奸」的名聲。政權每次更替,他必然都有失落之感。1949以後,大陸沒收了胡文虎的產業,還禁止了虎標產品進入大陸市場。


胡文虎的身後名聲,一直到80年代,都還是在「落實政策」階段。主政福建的項南,把胡文虎家產清點交還胡仙;「愛國僑領」名號,則是在1992年胡仙訪問北京,分別受到了當時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接見以後了。


胡文虎1938年創辦星島日報,實現家族產業由藥業向報業轉型,這對家族企業的延續是很重要的。因為後來虎標產品被哐當一聲關上大門後,意味著失去了廣闊的大陸市場,胡文虎家族50年代的藥業發展路,其實差不多玩到頭了。


胡仙繼承父業,重整胡文虎「舊日河山」,藥業堵了,那只有報業是條路。把星島報業打造成一個傳媒帝國,把「星報系」帶向巔峰,胡仙傾注了全部青春與智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胡仙上任,就開始一系列的報業改革,沿襲父親「以商養報,以商救報」的遺訓,當時的口號就是「能賺錢的報紙就是好報紙」。在胡仙的用心打造下,1972年,星島報業在香港上市;胡文虎去世30年後,胡仙成為享譽港島的「報業女王」。


極盛時期,星島集團及旗下的文化傳信,市值高達84億港元,僅胡仙個人財富,就達50億港元。與此同時,胡仙還當選為國際新聞協會主席,國際聲望日隆。


3極盛之後是厄運


胡仙的事業由盛轉衰,源於炒樓、炒地皮。


1985年的一次港島土地拍賣會上,胡仙以6.36億港元拍得香港尖沙咀廣東道太陽廣場地塊。半年以後,轉手賣出就獲利2億港元。房地產業如此豐厚的收益,促使她在90年代四處出擊投資物業,戰線也越拉越長。


當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物業價格暴跌,胡仙陷入嚴重債務危機,被逼出售名下資產還債。當年,星島集團股價跌到不足1元,胡仙個人負債已達6億元之巨。


無奈之下,她只好變賣股權、變賣祖傳物業,連父親留給她代表家族榮譽的虎豹別墅,也被李嘉誠斥資億元港幣買走,足見胡仙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一代「報業女王」就此隕落。


據說,簽完虎豹別墅出售協議後,胡仙以淚洗面,自責敗了祖業。1999年3月,胡仙把胡文虎傾心打造的星島報業出售給國際傳媒集團,並辭去星島主席之職。因當時協議給胡仙擔任董事會的特別顧問6年,也就是靠這個每年900萬元的利潤分成,才讓胡仙免於陷入破產的絕境。從此,胡文虎家族企業如虎落平川,寂靜無聲。


後來,胡仙淡出商界,繼承父志,把精力投諸慈善事業,專注於擔任胡文虎基金會主席之職。該基金會是1972年在香港成立的,主要承擔胡文虎家族在閩粵兩地的慈善事務,至今仍澤被四方!


胡仙之敗


很多人把胡仙之敗,全部歸到炒樓上,我個人認為這有點過於簡單。


從家族企業傳承角度看,很多企業最終走向失敗,與其說掌舵人缺乏「遠見」,不如說缺乏「近見」。有句話「看多遠就能走多遠」,其實只對了一半,老闆不光要有「遠見」,還要有「近見」。那什麼是「近見」?就是老闆要有自知之明。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總是在外部、別人身上找答案,卻忘了企業的問題恰恰就出在自己身上。「近見」差了以後,容易頭腦發脹,為所欲為。


胡仙在主持星島40餘年後,已經面臨著企業轉型問題。胡仙沒有意識到轉型關頭已經逼近,恐怕也不一定有能力策劃、推動並領導企業再造。


90年代中期,香港報業環境已發生了深刻變化。首先是傳媒業態的變化,電視成為最主要的資訊傳播媒介,網際網路也正在發育中,像「星報」這樣的平面紙媒,衰落進程已開始了。


其次,報業的市民化、快餐化趨勢來勢兇猛。90年代,香港相繼出版了《東方日報》、《蘋果日報》等高市民化的報紙。簡單說,一個快餐文化時代來臨了。而胡仙的《星島日報》,還是老傳統,相當呆板,銷量自然是每況愈下。


當然了,像今天的網際網路+,大家刷微博微信,紙媒將死都不是笑話了。


假如時光倒流,我們幫胡仙策劃一下,如果她有前瞻性的話,可以拿一塊做物業投資,另一塊做新媒體,再留點家底守那老爺子創下的報業,再分別找有能力的人和專業團隊來運作,今天的胡文虎家族會是什麼光景呢?


即使不炒樓,胡仙如果還是抱著「一畝三分地」,沒有戰略轉型,也難逃衰落的命運。


或許大家會說,你這是「事後諸葛亮」!那我們看看買下星島的是哪家企業?香港菸草大王何英傑的長孫何柱國,何家買下星島後,開始從菸草業向傳媒業轉型。何柱國怎麼做?他以星島為平台,和新華社合資做「新華在線」,像彭博社一樣賣財經資訊,此外,他們也往網際網路增值服務投資。


胡文虎家族為何「二世而竭」? 我想對於更多的企業家來說,應該是一種非常有力的警醒:家族企業要永續經營,需要應時而變的心態與能力,要有一個良好的企業架構,還需要一個具備足夠前瞻眼光的家業傳承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