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果經常看有關印度的新聞報道、影視作品,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富人們的膚色一般都是比較白的,而窮人的膚色卻是十分黝黑的。這是為什麼呢?
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富人區和貧民窟往往就是一街之隔,卻有著天差地別。富人們生活的地方一般是這樣的。
而窮人所生存的環境是這樣的。
窮與富並不是由他們的膚色決定的,而且3000年來的一項制度決定的。
3000年前,屬於白色人種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當地的黑色人種土著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控制了整個北印度。
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征服者設計了著名的種姓制度。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即僧侶階層,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
剎帝利即武士階層,為第二種姓,僅次於婆羅門,負責行政管理和作戰。
吠舍即平民,為第三種姓,經營商業貿易。
首陀羅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
同時,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賤民」中的大多數為被奴役的黑色皮膚達羅毗荼人。
征服者雅利安人自然就是屬於頂端的婆羅門階層了,原來從尼泊爾等地遷徙來以及北印度原有的統治者則歸屬於剎帝利階層。其餘的屬於下面兩個階層,被征服的土著就是「賤民」了。
各個種姓之間禁止通婚,提倡同種姓間聯姻,高種姓的男人可以擁有低種姓的女人,但他們的子女並不會多受人待見。於是就出現了我們所看到的現狀,富有的階層一般皮膚都比較白,窮人皮膚大多都是黝黑的。
印度獨立後,制定憲法宣布廢除種姓制度,然而實際上,情況並未發生多少改變,廣大的印度農村地區乃至整個社會依然是被種姓制度思想所左右。
舉個例子,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邦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然而由於阿拉里亞為「賤民」的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死於水災當中。
現在,誰敢說印度種姓制度真正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