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曼城今場比賽的表現時,不得不提的是哥迪奥拿對於車路士陣地進攻的限制。曼城前場滲透傳球被車路士攔截,哥迪奥拿的球隊進入由攻轉守階段。在第一防守球員施華上搶壓迫持球人時,捷西斯從鋒線上回防,迪布尼也朝向中路收縮,費蘭甸奴則注意準備前插接應的夏薩特。 基爾獲加跟隨莫拉達到了中路——這一個佈置非常關鍵,為何不去盯防此時在邊路的法比加斯?原因很簡單,哥迪奥拿要求球隊優先封堵車路士的直傳線路,因為這樣的傳球最威脅也能最直接的威脅到己方龍門,而在邊路活動的球員的威脅優先級並不高。
在車路士推進到本方半場後,可以注意到費蘭甸奴回撤墜入兩名中堅之間,成為了一個實質上的額外中堅,曼城也保持了一條5人防線,這是為了應對車路士利用邊路寬度的進攻戰術。而這個防守策略執行的關鍵,是中路失去了費蘭甸奴的保護後,施華與迪布尼及時回防,保護防線身前的區域。這樣在保護了寬度的同時(注意右側準備前插的簡迪),費蘭甸奴也盯住了中路準備攻擊身後的莫拉達,哥迪奥拿的防守策略在本場比賽中可以説非常成功。看一下曼城本場比賽的進攻組織,以及哥迪奥拿為何要這樣安排。因為本場比賽中曼城閘位球員相比其他比賽,更少沿邊線來到對方半場助攻。
可以看到,在基爾獲加活動位置較為靠後,費蘭甸奴也更少的回撤到中堅之間了(因為後場有足夠的出球球員)。由於車路士在防守階段大多數時候是回收到自己一方半場,前場缺少壓迫球員,讓巴卡約高不得不前提位置去壓迫持球的——隨後引發了一連串的跑動,迪布尼的回撤帶出了左中堅加利卡希爾,基爾獲加便用長傳球找到了內切到加利卡希爾身後,此前一直沿邊線站位的史達寧。後者和前插的捷西斯成功把車路士防線擠壓到了禁區內,讓防線身前出現了空間。施華以及原本在另一側保持寬度的辛尼來到這個區域,填補了迪布尼回撤留下的位置。
儘管這次進攻不成,便可以看到哥迪奥拿本場比賽對邊路後衞的安排的效果:相比沿邊線展開,在中路活動的基爾獲加和德夫距離防線更近,更方便在由攻轉守時更快的形成完整的防線,應對車路士的反擊。曼城隨後再次組織攻勢,這一次史東斯和奧達文迪主動向本方龍門這一側跑動,看似漫不經心的倒腳,實際上是撤出了對手防守壓力大的區域(奧達文迪還回頭觀望對手前場球員的位置),讓奧達文迪得到了視野,並找到了在中路的迪布尼。後者與捷西斯的二過一配合後,中基爾獲加的斜線跑動扯開了魯迪加,為迪布尼朝向左側的趟球和隨後的遠射製造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