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坐、站、躺、走,總得選一個吧。

飯後坐、站、走、躺,哪種方式更好?

不能說哪種最好,而應該說哪種方式對你來說更好。

站著

最適合大眾的一種方式

飯後站立一會兒對於長期坐著工作或學習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對於想要減肥的人來說,這也是非常好的一種方式,站著比坐著更能消耗熱量,減少脂肪堆積,起到控制體重的效果。

散步

先休息半個小時後再開始

人們常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這飯後散步也是有學問的。

放下筷子就走的習慣並不可取,因為飯後立即運動會對呼吸、胃腸蠕動有影響。微醫君建議飯後半小時內,我們可以做一些小幅度的運動,比如擦桌子、掃地等,休息半小時後,再出門散步,既促進消化,又鍛煉身體。

坐著

不要讓坐下成習慣

久坐傷身,而且危害大。特別是對於習慣久坐的辦公族來說,好不容易飯後有一段空閒的時間,你確定還要繼續坐著?趁難得的吃飯時間+午休時間動一會兒,會讓你離健康更近一步。

躺著

最不可取的方式

飯後倒頭就睡,會使腸胃裡的食物停留時間過長,影響消化功能。另外飯後人體會增加胃腸的血流量。大腦的血容量就會減少,血壓也隨之下降,這時睡覺容易腦供血不足,形成腦血栓、腦中風等嚴重後果。如果習慣吃完飯就平躺,還有可能造成胃食管反流,從而出現嘔吐等症狀,經常這樣還會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對於想睡午覺的人來說,建議消化半小時後,再睡20~30分鐘,下午才會更精神。

「飯後五不急」!這些事吃完飯後別急著做!

下面這些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做,但是它們未必適合在吃完飯後立即就做哦。

大家可遵循「半個小時」定理,飯後休息30分鐘後再做。

飯後別急著抽煙

飯後吸煙的危害比平時大10倍!這是由於進食後的消化道血液循環增多,致使煙中有害成分大量被吸收,損害肝臟、大腦及心臟血管,引起這些方面的疾病。

飯後別急著喝濃茶

飯後立即喝濃茶,不僅會沖淡胃液,茶鹼還會抑制胃酸分泌,影響食物正常消化。而且茶中大量鞣酸(又稱單寧酸)可與食物中的蛋白質、鐵等營養物質生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既加重了胃的負擔,又造成營養物質的白白流失。

飯後別急著開車

飯後胃腸對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所以會造成大腦暫時性相對缺血,反應也變得遲鈍。在行駛過程中,容易導致判斷和操作失誤,使車禍的發生概率大大提升。

飯後別急著洗澡

根據《中國皮膚清潔指南》,洗澡有3個禁忌時機:

1、飽腹或飢餓時;

2、酒後;

3、運動(勞動)後。

剛吃完飯時,為了消化吸收,會有大量血液流向胃腸道,而在熱水刺激下,皮膚血管擴張,一部分血液會流向體表。於是,留給大腦的血液就不多了,如果再加上本身血壓偏低的話,就很容易發生暈厥。

吃完飯別急著運動

其實關於吃完飯不能馬上運動的說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飯後究竟該如何運動呢?微醫君在這裡也統一整理了一下。

飯後半個小時:以休息為主,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飯後1到2個小時:這個時候,食物消化的最高峰基本過去了,一般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等都可以慢慢展開了。

飯後2到3個小時:可以進行各類運動,比如長跑、跳繩、踢足球、打籃球等。

關於飯前和飯後的3個真相

1、飯後運動會導致胃下垂嗎?

胃下垂是內臟下垂的一種,指的是在站立的時候,胃的位置下降,胃小彎最低點在髂脊水平連線以下。這麼看的話,似乎胃下垂和重力有關,但其實兩者並沒有多大關係。胃下垂常見的病因是腹內臟器支持韌帶的鬆弛,或嚴重消瘦、腹肌張力減弱。因此,站著吃飯、飯後運動,並不會因為食物往下墜而導致胃下垂。

2、飯前喝湯,苗條健康?

很多想減肥的朋友應該都聽過這麼一句話:飯前喝一碗湯,能增加飽腹感,減小食慾,有利於減肥。但事實上,這句話也不是很正確。

首先微醫君之前說過,很多湯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有「營養」,比如說奶白色的湯之所以呈現為白色,是因為乳化脂肪,而非大家想像中的「營養都熬出來了」。實際上,大多數湯都有非常多的鹽和油。

如果你想減肥,飯前應該這麼喝:

飯前 20~30 分鐘,喝一點低熱量的湯水,比如茶水、清湯、稀粥湯等。至於豬蹄湯奶油濃湯什麼的,想減肥就別喝了。

3、水果飯前吃還是飯後吃?

關於水果什麼時候吃的說法真的太多了,有人說:飯前吃水果可以減肥;有人說:空腹吃水果傷胃;有人說飯後吃水果會胃脹,還有人說飯後吃水果有助於消化.....那水果到底應該什麼時候吃呢?

其實具體還是要看個人身體情況和水果的類型。

1)空腹情況下,不適合直接吃柿子等鞣酸較高的水果,長期食用的話,容易患上胃石症;

2)如果本身你已經吃得很飽,就不適合再在飯後馬上吃水果了;

3)消化能力差的人也不適合飯後立即吃水果,容易導致食物滯留在胃內,不宜消化;

4)對於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或者肥胖患者來說,建議在飯前吃水果,這樣水果可以替代一小部分主食,減少正餐的進食量,可以大大增加鉀元素和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有利於控制血壓和血脂。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