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米蘭、倫敦、紐約是人們公認的四大潮流聖地,但由於近年來社交媒體和電商的興起,以及時尚行業從消費習慣到潮流,再到商業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許多城市藉此機會成為了新興的潮流聖地,並建立起自己的時裝周,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例如莫斯科、首爾、聖保羅、洛杉磯、馬德里,甚至是伊斯坦堡。
不過,要成為潮流聖地都需要什麼呢?除了秀場和街拍這些表面功夫,不妨來看一下這些潮人聚集之地,在時尚領域都有哪些「制勝法寶」。
四大潮流聖地的歷史與特色
歷史文化沉澱出來的華服
雖說各國都有自己的時裝文化,各國的皇室貴族也早就有製作奢華服飾的傳統, 但時尚成為主流文化要追溯到14 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包括米蘭在內的各個義大利主要城市開始為當時的羅馬帝國貴族們製造各種服飾,這些服飾成為當時歐洲其他國家爭相效仿的 「潮流」。16 世紀開始英國在伊莉莎白時期占據了歐洲文化的主導地位,隨後西班牙也由於政治上的強大而主導著當時的時尚潮流。而如果要說時尚成為一個商業化產業則是從17 世紀的巴黎開始的,當時的法國皇室揮霍無度,設計師 Rose Bertin 任多位法國公主的設計師,她於1770 年在 Rue Saint-Honore 開啟了一間高級定製的店鋪,當時常光顧凡爾賽宮的皇宮貴族都會來找她定製奢華的高級定製禮服,她也成為了熱愛時裝的女王Marie Atoinette 的御用設計師,這些原因讓她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把高級定製帶入主流文化的設計師。
進入18 世紀,巴黎成為了當時歐洲的各種主流文化之都,凡爾賽宮的奢華文化包括對服裝的痴迷影響著整個歐洲,各國的設計師都前往巴黎發展自己的高級定製。有一位英國設計師Charles Frederick Worth 在巴黎頗受歡迎,並於1868 年建立了衍傳至今的「高級定製組織」。之後不斷地有各國設計師湧入巴黎開創自己的高定時裝屋,最有名的包括了大家熟悉的Christian Dior,、Chanel,、Lanvin、Balenciaga、Givenchy。雖然法國皇室在法國革命中被推翻,時尚與藝術的氣息卻早已滲透透法國文化中,這是一座能讓藝術家、作家與設計師都能找到創作靈感的城市,他們不斷地湧入巴黎,巴黎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最主要的潮流聖地。19 世紀中,高定時裝屋們由於中產階級的大量增長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在 Yve Saint Laurent 的帶頭下開創了pre-a-porte ( 成衣),隨後巴黎時裝周於1945 年正式成立。而不斷增加的貿易流動讓皮具品牌Louis Vuitton 和 Hermès 在國際上同成衣一起盛行起來。
好萊塢的影響力把歐洲的時尚行業帶入了世界舞台,而美國經濟在二戰後飛躍,各大百貨公司紛紛在全國開張,這也幫助了各國時尚在美國的快速商業發展。1943 年,第一個時裝周在紐約成立,當時的意願是美國設計師希望能借二戰後的歐洲戰亂,讓美國自己的時尚行業發展起來。雖然紐約時裝周一直都保持著 「商業化」的形象,美國人的務實思想也沒有歐洲設計師的先鋒理念,但卻使得美國設計師開創出了一條與歐洲不一樣的品牌建立之路。雖說美國設計師沒有在設計上的突破,他們的務實設計大眾消費者倒是願意買帳的,加上美國這個大市場與好萊塢明星、各大國際歌星和這幾年的真人秀明星們, 紐約還是可以勝任潮流聖地這個稱號的。
義大利人當然也不甘其後,文藝復興的藝術氣息與羅馬帝國的遺蹟在全國各地都可以找到。義大利各地完美的手工藝與製造業的傳統,加上義大利設計帶有獨特的華麗風格讓義大利的皮具品牌和男裝正裝得到了國際的認可, 米蘭在1958 年成立了自己的時裝周,隨後建立的 Pitti Uomo 更助力了義大利男裝與文化的國際推廣。義大利設計師也深得各國成功人士與好萊塢明星的熱愛, 他們也都建立了能夠與法國大牌齊名的品牌,完善的皮具與製衣工藝讓「 Madein Italy」 成為了世界頂級品質的標準。
而在倫敦,搖滾樂的盛行帶動了龐克文化, 也自然地成為了小眾設計師與藝術家的搖籃。商業中心的地位讓倫敦的零售業、旅遊業與藝術買賣行業大力發展起來,倫敦就這樣成為了各大品牌的必爭之地,加上大眾對叛逆文化的開放態度,倫敦同時成為西方的叛逆文化中心,不斷湧現出敢於表達叛逆思想的設計師,例如 Joh n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Gareth Pugh、Craig Green 等。
正是這種相反的奇特結合讓倫敦成為了最充滿包容性的城市。可以說這四大城市在一段時間內在各種文化領域都引導了國際潮流,這也說明了要成為潮流聖地,商業、藝術、音樂、電影,都是必備元素。而時尚反而成了一種呈現形式。
異軍突起的東瀛力量
東西方文化的熔爐
亞洲的時尚之都—東京,也不甘西方之後。70 年代中,日本湧現出了一批讓西方人仰慕與追崇的設計師,例如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川久保玲、Kenzo。 雖然由於時代的原因,他們都是在巴黎建立品牌並舉辦每年兩次的時裝秀,但是東京的街頭文化和日本國內的時尚發展也備受國際矚目,例如日本的漫畫文化與小眾街頭文化 Harajuku Girls 就被美國知名歌星 Gwen Stefani 採用在 MV 里, 進一步地讓世界了解了日本文化與時尚的多元化, EVISU 與A BathingApe 從90 年代開始就是世界新潮男孩們必備的品牌。亞洲時尚與文化要衝出亞洲必須在設計之外進行創新, 例如在品牌形象與商業模式上,BEAMS 被西方潮人與時尚業內人士認為是結合東西方時尚又能體現日本獨特風格的品牌,並以潮流百貨店的方式來體現品牌口號「 Basic & Exiting (簡約又刺激),」還在歐洲有著自己的特約記者,及時匯報西方潮流。BEAMS 成立40 年以來, 這種新穎又國際化的品牌建立方式不單讓品牌成功地擴張了20 多個面向不同消費群的品牌, BEAMS 東京旗艦店也被西方媒體,包括購物指南公認為去日本必須探訪的地方。Dover Street Market 則是另外一個奠定日本時尚地位的品牌, 這個買手店是川久保玲在2004 年建立起來的,她選擇了充滿了叛逆文化與商業的倫敦開設第一個旗艦店, 意義在於以新穎的lifestyle 商業模式, 推廣自己品牌在西方的地位,尤其是面向年輕人的 Comme des Garcons,結合時下最新潮的日本與西方小眾設計師品牌,以在歐洲獨家合作的方式, 幫助他們推動品牌形象的建立, 例如 Simone Rocha、Nior、Thom Brownes ; 同時又以快閃店的方式來推廣大牌, 例如Tiff any、Fendi 、Di or 等等。 店內的擺設、櫥窗、廣告都充滿了日本怪異又逗趣的獨特風格,成為西方潮人最愛的買手店。日本的當代藝術家也一直在國際舞台上被推崇,例如草間彌生、奈良美智、村上隆。東京是西方年輕人探索亞洲文化的必經之路,也是全世界熱愛時尚的人士最喜愛的城市之一。 可以說,東京已成為領導亞洲甚至世界時尚的潮流聖地。
不可小藐的韓流襲擊
偶像的時尚引領
2010 年後,社交媒體與電商興起,時尚行業從消費習慣到潮流,再到商業模式都經歷了很大的轉變,許多新興時尚市場的設計師、模特、明星、 Blogger, 甚至時裝編輯,都由於社交網絡的發達與街拍的盛行, 受到了國際關注,這些國家也都紛紛建立起自己的時裝周。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首爾與莫斯科。韓國經濟的騰飛與韓流這些年在亞洲的影響是我們熟悉的,比起日本,似乎有過之無不及,西方的各大電商與潮人明星們都紛紛為韓國時尚買帳,韓國設計師們也在巴黎時裝周與佛羅倫斯的年度男裝節亮相,男裝設計師Wooyoungmi 更是第一位加入法國時裝公會的韓國設計師,不單時裝,她在品牌形象上也有著創新,例如在2014 年與古巴藝術團隊 Guerra de la Paz 跨界合作藝術品,2015 年與奧地利藝術家Christoph Schmidberger 合作春夏廣告大片, 她被西方媒體公認為是極有創意的、推動時尚與藝術發展的亞洲設計師。其他在國際上備受矚目的韓國男裝例如設計師例如Songzio,他雖然在巴黎開秀,卻不忘在首爾也發布時裝秀,執意推動首爾時裝周在國際上的地位,並且常啟用韓國男星,例如2015 年他邀請了車勝元與李秀赫走秀,讓更多國際人士認識韓國的流行文化。另一位在巴黎走秀的設計師JUUN.J 則用充滿建築感輪廓的設計讓老佛爺Karl Lagerfeld都願意為他買單。JUUN.J 之後還與國際大設計師 Raf Simmons 和 RickOwens 合作過,並被 Adidas Originals 邀請參與設計了2015 年最火的球鞋款式。
這兩年越來越多的韓國當代設計師品牌被西方電商與百貨公司買進, 例如 pushBUTTON、beyond、closet、 D.GNAK 等等。 韓國的優勢在於能夠把西方流行文化融入韓國流行文化中, 比起其他的新興市場,有著更大眾化的發展方向,可以在世界各地都產生共鳴。 這點除了在時裝方面, 在韓國的流行音樂里也很好地體現出來, K-Pop 這兩年已經在西方發展成了亞洲文化打入西方世界的主要渠道,美國嘻哈樂與韓國原創的平衡讓西方年輕人在產生共鳴的同時,好奇又佩服。其中最嘆為觀止的是權志龍 G-dragon,今年6 月他的新專輯成為包括美國在內39 個國家與地區的iTunes 專輯榜首。他在穿衣方面的混搭功力更是讓世界媒體驚嘆, 國際設計師紛紛邀請他參與品牌合作,香奈兒更是邀請他參與到秀場中,這不單單是一張亞洲面孔,而是以他的個人風格來帶領潮流。法國媒體La Presse 將他譽為「 完美的流行樂歌手」。
不按理出牌的逆勢力
不一樣的潮流
如果說韓國音樂、明星和經濟對國際大眾文化的貢獻是奠定韓流在世界地位的主要因素, 那麼沒有國際知名的明星、 國際化的音樂,經濟也發展得不好,為什麼當下最強勁的一股流行文化卻是來自於前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與喬治亞?Vetements 這兩年對千禧年代消費者的影響讓人費解又興奮, 沒有奢華的布料、驚嘆的手工藝,或是明星的噱頭,Demna Gvsalia「 以丑為美」的品牌形象和走秀方式, Gosha Rubchinskiy 的80 年代普通男女孩街頭形象,讓主流時尚圈摸不著頭腦, 從剛開始的不可思議甚至嗤之以鼻,到不得不重視與推崇, 東歐設計師的影響力已經成為當下的國際主流,更是成為了引導大牌們設計方向的靈感, 例如 Vetements 與各種大牌合作走秀, L ouis V uitton 和 B urberry 今年把設計方向轉向街頭文化, 兩大時裝屋與Supreme 和 Gosha 的合作系列雖然褒貶不一, 可這種做法已經足夠證明了東歐設計師的影響力, 英國 Vogue 今年的8 月刊, 不但大幅報導這幾位前蘇聯設計師,更是邀請了 Gosha本人擔任攝影師的角色, 從東歐人的視角來看待時尚與流行文化的發展趨勢。很多人說這些設計師並沒有出眾的設計才華,因為他們的設計並沒有創新, 都是80 年代的普通街頭風格,或是Mar tinMargiela 的「 de-construction( 不規則剪裁)」的影子。 但是仔細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看, 世界主流文化的改變與發展趨勢, 需要的是能得到大眾的共鳴,這些設計師的理念看似簡單又缺乏新意,卻恰恰好說出了千禧年代的世界觀以及他們對社會、政治、人性的不滿與抗議,那種不得不屈服於現實又充滿在內心深處的委屈與叛逆,被Vetement s 完美地體現出來。「80 後的這代人看過社會的大轉變」,他在近期的英國Vogue 中提到,雖然他指的是前蘇聯的同輩,這也是全世界80 後的心聲,畢竟,他們經歷過傳統媒體與電子時代的交接,且這個交接時代剛好是他們成長中最重要的幾年;千禧年代那時候還是小孩子或是沒出世, 直接進入了世界格局的不穩定與經濟的大蕭條,他們剛走進社會,或許還是學生,他們的孩子氣與探索80 後的好奇心在 Gosha Rubchinskiy 的設計中可以找到共鳴。這種共鳴產生的大眾流行文化的轉折是任何經濟數據與明星效應不能相提並論的。「Russian Renaissance(俄國的文藝復興)」, Gosha 在一個白T 恤上用俄文喊出了東歐成為潮流聖地的口號。
[編輯˙ 周玉潔][文˙Sindy][設計˙ 鄭健男]
「我怎麼又美又有趣~」聽說每天看我的人都有這個煩惱~
要不要一起玩?點一下訂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