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分為初秋、仲秋、晚秋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特點。中醫建議,秋季養生也應根據不同的階段採取不同的對策。

一、初秋——健脾祛濕。

初秋,即農曆的七月。暑熱未退,濕氣當令,此時人體的胃腸功能經過一個盛夏的消磨,正處於一年四季中最為脆弱的時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出現脾胃失調、消化不良等,嚴重的會導致秋季腹瀉。因此,初秋養生要特別注意健脾祛濕,可常食用山藥、茯苓、白扁豆、薏米、蓮子、陳皮等健脾祛濕之品烹飪的食療。

二、仲秋——防燥潤肺。

根據中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仲秋前後,暑熱散盡,天氣逐漸變冷,加上氣候乾燥,很多人常常會有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及大便乾結等燥熱表現,此時要注意防燥潤肺。中醫認為肺喜潤惡燥,所以應多吃潤燥食品,如梨、荸薺、柚、銀耳、甘蔗等。

三、深秋——防寒護血管。

到了農曆九月,深秋已接近冬季,天氣比較寒冷,寒邪容易從體表往更深度的脈絡侵襲,血管遇冷容易發生痙攣、淤堵等。可以吃一些防寒補陽的食物,如核桃、枸杞子、桂圓肉、大棗等,這些食物可以滋補肝腎、補氣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