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桃園動物收容所的園長簡稚澄服用動物安樂死藥物自殺,引發廣大議論,她生前曾被批為「女屠夫」,但其實比誰都還愛護動物;身為第一線工作者的她,最後竟決定走上「死諫」這條路,希望大眾關注台灣安樂死的現況。這個議題近日也被BBC整理為專題報導,揭發台灣收容所動物的悲歌。
▼32歲的簡稚澄園長當年畢業於北一女、台大獸醫系,之後還以特考榜首之姿考上獸醫師,她其實可以進入主管機關的辦公職務,但卻選擇到第一線親自照顧棄養寵物。簡稚澄在收容所的同事說,原因都是她太過愛護動物,「她經常超時工作,很少好好地吃個中餐,還會犧牲假期照顧流浪狗,只為了給牠們更好的生活。」
▼為了能讓收容所內的流浪狗能夠盡早被領養,簡稚澄園長還會特別製作簡報,希望吸引大家。她曾提到,自己第一次看到安樂死動物的畫面時,「我回到家,哭了一整夜。」但當她接受採訪後,有些人知道了她在兩年中曾安樂死了700隻狗,便給她取了「美女劊子手」、「女屠夫」等綽號。
收容所的員工說,其實他們沒人喜歡安樂死動物,但他們清楚知道,對於這些不被喜歡、年老,且不容易被收養的動物們來說,安樂死的結局,會比留在過度擁擠收容所中暴露於疾病風險還來得更好,「他們稱她為屠夫…我們經常被抨擊。有些人說我們會下地獄,因為我們殘忍且喜歡殺生。」
因為種種原因,去年五月五日,簡稚澄留下遺書,獨自開往海邊,服用了動物安樂死使用的藥品,她想提醒世人「生命沒有不同」,並以「死諫」的方式希望揭開收容所困境。事情爆發後,大眾非常震驚,想知道為什麼台灣處理棄養寵物的第一線工作者,會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
▼BBC的報導指出,在台灣流浪動物有兩大根本的問題,第一是寵物棄養的數量,第二是能夠繁殖的流浪動物數量。雖然近幾年來因為公眾關注提升,積極宣導不棄養、多領養的概念,流浪動物的狀況有所改善,但每年收容動物安樂死的數量依舊很高。而且收容所資金短缺、人力不足,照顧收容動物的難度高且工時長,某些收容所甚至有一半的動物都必須安樂死。
2015年,在台灣就約有10900隻動物被安樂死,約8600隻收容動物因為疾病或其他原因死亡。簡稚澄園長曾描述安樂死的過程:「我們首先帶著狗散散步,給牠們吃一些小點心,和牠們說說話,接著就帶牠們進入『人道室』。」
▼簡稚澄園長指出,當動物進入了人道室,就會被放上檯面,這時牠們會非常害怕,全身顫抖。收容所的人員必須對牠們施打藥物,隔了三到五秒後,這些動物就離開了…」這絕對不是一個輕鬆的差事,然而相關的工作人員從沒被提供任何心理諮商,因為在台灣的相關領域裡,根本沒有任何心理學方面的支援。
▼事實上,簡稚澄園長所負責的桃園收容所曾是安樂死率最低、領養率最高的收容所。她離去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流浪動物的議題上傾注太多心力,導致自己產生許多壓力。在她的遺書裡,無奈呼告著:「希望我的離開,可以讓所有人了解流浪動物全都和我們一樣是生命。希望政府能了解控制問題源頭的重要性…請更尊重生命。」
對於簡稚澄的請願,有不少人認為罪責主要在於政府,因為政府始終提不出杜絕流浪動物源頭的治本方案;但某些評論家也認為整個社會都有責任,才會導致這些身處第一線的人員承受這些莫大壓力,甚至因此輕生。
農委會動物保護科的科長表示,其實要求動物絕育的法規最近才即將生效,但他們仍然無法對違規事項開立罰鍰。而且即使動保科的人員每年走訪了60000隻動物的飼主,希望他們按規定將寵物絕育,全島170萬犬隻中也僅有30%被絕育,「我們人手非常吃緊,整個台灣只有140位動保相關人員。」
▼在簡稚澄園長辭世前,她早已知道新法規「零安樂死」即將生效,從2017年2月4日開始,安樂死收容動物將不再合法,同時飼主棄養動物必須付出一定金錢代價。但這個法規雖然造成流浪動物不會被撲殺,但收容所空間有限的問題仍然存在,甚至有人知道棄養的貓狗不會安樂死,反而放心棄養更多貓狗。
▼雖然政府針對後續的配套措施,保證會增加收容所的資金和人力,並提供心理諮詢,但還是有許多人認為這些不過是權宜之計。動保運動人士希望政府能夠打擊繁殖業者,並提供NGO絕育補助,讓領養、結育等理念能夠容易推行。
BBC指出,簡稚澄園長的悲劇就像她「在錯誤的時間做了錯誤的工作」,雖然她寶貴的生命已無法挽回,但還是希望她的犧牲能產生力量,促成台灣流浪動物處理的改變,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