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範圍看,高血壓已經影響了近25%的成年人,科學家們預計該數字在2025年可能達60%。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後者又是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因此防控高血壓的意義重大。今天我們聊聊高血壓認識中的幾個重要誤區!
錯誤一:不測血壓,僅憑自我感覺服藥
世界衛生組織稱高血壓為「無聲殺手」,50%的高血壓患者是沒症狀的,等有症狀才吃藥可能很危險。所以建議35歲以上的人每年都要監測血壓,血壓控制穩定者,每周監測兩次,血壓尚未控制穩定者,每天都要測。高血壓患者無論有無不適,都易發腦卒中、心臟病或腎功能不全等疾病,甚至猝死。
錯誤二:血壓下降緩慢,頻繁換藥
高血壓是慢性病,治療時應緩慢降壓,理論上1―3個月內血壓控制滿意即可。血壓偶爾有波動,建議臨時再加用一些降壓藥,但不推薦反覆換藥。如果控制高血壓的藥物無明顯副作用且有效,是可長期服用的,沒必要老換。
錯誤三:總是睡前服用降壓藥
降壓藥物的使用時間,應由血壓動態監測的結果決定。夜間血壓高就晚上吃;白天血壓高就早上吃;凌晨血壓高應使用長效降壓藥。一般人都是活動後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所以大多數患者是白天血壓高,若不恰當地在晚上用藥,易引起低血壓、器官供血不足,甚至腦血栓、心肌梗死等。
錯誤四:血壓一正常立即停藥
這種觀點非常錯誤,血壓控制好了,那是因為藥物的結果,但導致血壓異常的身體因素依舊存在,一旦診斷就需長期服藥。否則會因血壓出現較大幅度起伏,引起心、腦、腎等部位併發症,如腦溢血。服藥後血壓下降,可採用維持量繼續服藥,或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調整,不能斷然停藥。
錯誤五:認為太早用藥以後會無效
一部分高血壓患者認為,降壓藥用得太早會導致以後用藥無效,現在症狀不重就不用藥,這種想法非常危險。血壓升高後,心、腦、腎等多個器官會在不知不覺中受損,血壓控制越早越能減小傷害。降壓藥不像抗生素類藥,長期服用發生耐藥性的可能性較小。有些病人會說:「我開始服藥有效,一段時間後血壓控制不如以前了,是什麼原因?」多數是病情進展所致,這時應請醫生根據個體情況,添加或更換藥物。
錯誤六:認為降壓治療有藥就行
得了高血壓病只要堅持長期、規律服藥即可?藥物治療是建立在健康生活的基礎上,除選擇適當藥物外,必須長期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果蔬,少吃零食、油炸食品,吃飯速度不要過快,別吃太咸,另外要戒菸戒酒,保持心態平衡,適量運動。步行、慢跑、騎車等有氧運動比較適合高血壓患者。高血壓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治療上也需要採取綜合措施,否則難以取得理想效果。
錯誤七:不根據具體情況,一味追求血壓達到正常水平
老年人(60歲以上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主要指心、腦、腎),稍偏高一點的血壓,有利於臟器的血液供應,如果不顧年齡及自身情況,而一味要求降壓到正常水平,反而得不償失。血壓究竟降至多少為宜,因人而宜。
一般來說成年人的血壓超過140/85毫米汞柱,即可認為患有高血壓。但部分早期高血壓患者,血壓處在上述的邊緣狀態,因此往往不被重視。正確做法是密切觀察病情的發展,進行包括藥物在內的綜合性治療,初期階段,可先服用一些調解植物神經平衡的藥物或利尿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