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大校長原創

想必各位校長在平時走課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有的家實力正在上課,老師也在,但課堂紀律就是混亂不堪,隔著一兩間教室都能聽到學生在吵吵鬧鬧。而有些老師也經常會抱怨上課的時候學生不聽話,瞎鬧騰,根本沒法好好上課。

一個連班級秩序都沒有的課堂究竟是誰的責任?問題又出自哪裡呢?

我認為:老師是什麼樣,課堂就是什麼樣。老師需要提高自身的素養,學會管理課堂。

因為經常出入各個機構的課堂上,我發現有些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出出現下面這些問題:

一、上課不喊起立

上課喊起立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這是一種禮貌,相互尊重對方。其次,可以迅速讓學生和老師都進入上課的狀態。

上課的學生往往都還沒從課間休息的興奮狀態中收心,所以老師非常有必要做這個常規的工作。

ADVERTISEMENT

二、學生在說話時,老師試圖用自己的聲音去壓住學生的聲音

學生在講話時,老師沒有採取任何處理措施,學生會默認為老師不在意他們是不是在聽課,講話是被允許的。

所以即使老師再加大音量,也沒有辦法讓學生上課時自覺不講話。

處理方法是:如果有學生在上課時講話,老師就馬上停下來,告訴學生,上課的時候沒有經過允許隨便講話,是絕對不可以的。

三、學生再三違反課堂紀律的時候,沒有及時處理,給予懲戒教育。

第一次犯錯可以說不知道,不知者無罪;第二次犯錯叫對不起,我無心的;那第三次犯錯呢?

學生第一次犯錯,老師可以原諒,是因為為師者,要有肚量。

學生第二次犯錯,可以說是不小心,沒有吸取教訓,勉強可以再原諒一次;

當學生第三次犯錯的時候,就是有意而為之,絕對不可以放縱。一定要讓學生清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為自己做的錯事付出一定的代價,使他能夠從中吸取教訓,也讓其他同學引以為鑑!

四、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有的老師上課的時候除了生氣、大吼大叫、摔書本、語言攻擊學生之外,講課時間沒幾分鐘,反過來還責怪學生素質差,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課程操控能力有多差。

ADVERTISEMENT

為師者,必須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時刻保持情緒的頭腦,理智、冷靜的處理學生的錯誤。

如果作為一位老師為一件小事便時時表現出怒不可遏的樣子,只會降低自己在學生中的威信,惡化師生關係,進一步影響課堂管理,更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這裡有一個小故事,值得我們的老師們去思考:

有一次,德國著名的詩人歌德在一條小路上散步。這條小路很窄,一次只能走一個人。歌德走到一半,抬頭一看,發現對面有個人正向他走來。這個人走到歌德面前時,很不客氣地說道:「我是從來不給傻瓜讓路的!」原來,這個人是個批評家,他很不喜歡歌德的詩,於是趁機羞辱歌德。

歌德聽了,一點兒也不生氣,微笑著對那個人說:「親愛的朋友,我和你恰恰相反,請你先過去吧!」

歌德說完,笑著倒退到路旁,讓那個批評家走了過去。批評家得意地走過去以後,突然領悟到歌德話里的意思,原來,歌德是反過來在罵他是傻瓜呢!批評家氣得臉色煞白,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去來。

歌德遇到批評家的羞辱並沒有惱羞成怒,也沒有採取針鋒相對的態度,而是,保持清醒的理智,以冷靜的態度和理智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從而避免了一場爭執。

ADVERTISEMENT

很多嚴重的紀律問題,比如說搞到最後把學生叫到校長辦公室,起因都是很小的事情,最後激化成了大衝突。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老師對學生進行點名批評,本來一件小事,但是卻和學生發生了語言上的衝突,最後不斷升級,不可收拾。如果老師的干預儘量低調,儘量把問題解決在悄無聲息中,就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衝突。

有經驗的老師會特別注意那些平時就在行為上有一些些問題的學生,儘量不要讓他們成為教師里的注意力焦點,以免讓他們獲得成就感,進一步得寸進尺。

作為老師,首先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多在教室走動,對問題的發生要有一定的預見性。要以不太引起別人注意點額方式去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避免其他學生受到干擾。

五、沒有制定規範的課堂紀律

大家都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學生如果不知道課堂紀律,就不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行為不該在課堂上做,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違紀違規了,為什麼要處罰自己。所以當老師以違反課堂紀律處罰他們的時候,就會產生牴觸。

ADVERTISEMENT

為什麼要制定規範的課堂紀律?

1.防止師生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

2.對良好的課堂行為進行維護和強化;

3.對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進行及時矯正。

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要制定課堂紀律,課堂紀律的重要性是什麼。

是學生產生歸屬感,讓學生米昂白不能侵犯大多數學生擁有的財產權,受教育權,人身安全權和教育秩序權。

要管理好課堂,就一定要為學生制定一套指導他們課堂行為的規則。

和學生討論這些規則的最終目的是確保他們與之有真正的理解,認識沒一條紀律的必要性。

規則不需要太多太長,通常涉及到集中注意力、尊重他人、保持安靜、帶齊學習用具、完成家庭作業等。

調查結果顯示:

課程上教學實踐比例最高,用於處理紀律問題的時間比例最少的老師,在新學期的前兩周花在教學生紀律規範、程序、標準和要求的時間最長。

老師可以告訴學生:

規則(規範的紀律)是對某些行為的要求和標準,以及發出這個行為的條件。我們每時每刻都會遇到紀律,小道「紅燈停,綠燈行」,大到國家的法律法規。社會的任何地方都是有規則來規範的。每個機構,每場比賽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完全脫離規則的束縛。

此外,規則不僅僅是用來約束人的,設計合理的規則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有知道作用,對於師生間的互動與教學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堂紀律良好的課,不僅意味著學生確切地知道他們應該遵守哪些規則,也意味著他們能夠主動地遵守這些規則。

在此基礎上,作為老師一定要善於學習。學習好學科及邊緣學科的知識,學習掌握好教學的藝術和管理的一束。不靠嚴厲訓斥和無盡職責,而是靠教學的藝術和人格魅力把學生吸引學生,才會受到學生們的尊敬,才是過人的真本事!

課堂是孩子們出錯的地方,出錯是孩子們的權利!但我們不能錯誤地對待孩子們的錯誤,應該學會在孩子們的錯誤中發現智慧的火花,這可能是我們精彩課堂的生成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