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40天的漫長煎熬,我們終於告別了酷熱的三伏天。不過你也別高興得太早,“秋老虎”來勢洶洶,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是“3”字頭。


“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多變的天氣讓秋老虎“咬人”更凶。


教你擋住秋老虎,健康迎接涼爽的秋日。



猛於三伏的秋老虎        


秋老虎在氣象學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後短期回熱的高溫天氣,一般因地域差異持續半個月到兩個月不等。2017年三伏在8月20日結束,從21日開始就該提防秋老虎。


此時雖然早晚較涼,但白天仍舊熱浪襲人。再加上秋天的水汽含量小,相對濕度下降,特別是空氣的相對濕度低於30%以下時,人們往往會出現口乾、鼻干、咽干、便秘、皮膚乾燥等癥狀。




4個“當心”擋住秋老虎        



一要當心


外火


當氣溫達到30℃~34℃時,胃酸分泌會減少,胃腸蠕動減慢,食慾減退。


此時,應該避免長時間日晒。外出時,要戴好遮陽帽,塗抹防晒霜。同時,保持室內安靜、衛生,注意通風降溫。



二要當心


內火


主要表現為:心悸、煩躁、失眠、反覆口腔潰瘍、口乾等。可分別根據情況服用中成藥治療,多吃蔬菜水果,以瀉熱降火。



三要當心


缺水


中老年人最容易發生體內慢性缺水。高溫天出汗多,更易缺水,體溫的調節主要靠汗液的蒸發來散熱。


為保證血液的稀釋並有充足的血容量,水的攝入既要適量,還要適時。飲水量以每天尿量不少於1000毫升為宜,可少量多次飲水。



四要當心


熱傷風


高溫天氣,人體代謝旺盛,能量消耗較大,加之食欲不振,睡眠不足,會使人體免疫力下降。


如果過於貪涼,細菌、病毒便可乘虛而入,導致感冒。預防熱傷風關鍵是避免受涼,大汗淋漓時,不要立即對著空調吹,同時注意勞逸結合。




6個細節讓你秋天不生病        



1潤肺


秋天的飲食強調滋陰潤肺。《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


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白蘿蔔、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的食物,以益胃生津;也可熬生地粥,以滋陰潤燥。


另外,吃百合、秋梨等也可潤肺。



2咽津


秋季多乾燥,人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等不適,養陰可以嘗試咽津。


具體方法為:舌頭在嘴裡攪動,以刺激唾液的產生,然後分成3次咽下,並有意識地將其送入丹田。



3食酸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酸味能收斂肺氣,辛味則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辣食物,適當多吃酸味的果蔬。



4秋凍


秋天剛至的時候,暑熱未盡,早晚溫差大,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這時不宜立刻增加衣物。


秋天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腦的興奮性,使皮膚代謝加快,機體耐寒能力增強,更能適應冬季。


秋凍也要適度且因人而異,不能凍得打寒戰,老人和孩子則要注意保暖。



5貼膘


炎熱的夏季,人們普遍胃口較差,立秋以後,天氣雖熱,但人們身上再無黏膩不適的感覺,於是想要吃點好的,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因此民間有“貼秋膘”一說。


貼秋膘最常吃的是燉肉。不過,一來現代人普遍飲食熱量偏高,二來很多人本身體重就超標,所以貼秋膘一定要適度,不宜大吃大喝,特別是少食肥甘厚味。



6忌悲


中醫理論認為,秋天對應的臟器是肺,悲傷容易傷肺。反過來,肺氣虛了,機體的耐受能力下降,也易產生悲傷的情緒。


秋天自我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舒暢,切忌悲觀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應主動予以排解。


同時,還應盡量收斂神氣、平和心態,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