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氣質依靠什麼塑造?除了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更不能缺少那些零星散佈的文化載體,而書店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們靜謐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尋溯著城市的味道。將書店比喻成城市的文化燈塔,再貼切不過。
在今年剛剛過去的高考中,山東省語文考卷的作文題目是關於“ 24 小時書店不驅趕任何人”的材料作文,一時之間引起了熱議。如果說書店是城市的精神地標,那麼 24 小時書店就是城市精神地標中一盞不滅的燈。24 小時書店概念自誕生之初,就受到讀書人的高度關注,作為首創的台北誠品書店更是已然成為台灣的文化地標,魅力絕對不輸台灣任何旅遊景點。
探其人們喜歡誠品的究竟,理由彷彿也都很簡單:富有設計感的裝修,時刻保持乾淨的實木地板,讓你抱著書卷席地而坐的感覺就像坐在在自家客廳;隨時保持微笑,充滿耐心的解答你的問題並且幫助你找到想要書籍的店員;當然,還有體量和分類足夠豐富,品位超級棒,讓你隨便淘一淘都有意外之喜的各種書籍;精緻可愛到不行,讓人慾罷不能的文創小禮品;看的累了還可以喝喝咖啡, 24小時不打烊的承諾讓人感覺很安心,因為這座城市總有一盞燈為你而開著…
很多人說,只要你曾和誠品相遇過,必定會想念。而現在,隨著誠品創始人吳清友先生的離去,愛書的人們對誠品便又多了一重想念。但即便是離去,吳老也沒有讓人們失望。8 月 7 日正式開幕的“誠品 R79 ”,那是台灣最長且最具文藝氣息的地下書街,也是先生生前獻給愛書人的最後一個作品。
“ 如果沒有誠品,台北還是城市,但少了文化,也少了一份驕傲…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出席誠品地下書街開幕記者會時,感性地向過世的誠品創辦人吳清友致敬。“ 我認為誠品在中山地下書街,有時候先要忘掉賣書這件事,與其談賣書、買書或是談閱讀,更希望可以利用這個大平台,展現台灣的人文關懷。”在吳老留下的最後文字裡,他為書街給出了這樣的期許。
“誠品R79 ”其實是台北市中山地下書街的改造成果,也是誠品在島內的一次全新嘗試。中山地下書街,其實是連接中山跟雙連這兩個台北捷運(即地鐵)站的地下通道,全長815米,十年前被改造成一條書街,是台北相當知名的平民書街。不過,因為規劃雜亂,環境不佳,這條書街也成為台北少數人流量不多的地下街,近年來淪為“書籍清倉賣場”,活得十分掙扎。直到遇見了誠品。
“誠品R79 ”取用了捷運站兩個出口編號R7 、R9 ,希望邀請讀者從R7 到R9 ,展開一次文化與閱讀的探索。誠品以“ 地下·閱讀·豐聚落 ”作為全店定位,期待讀者徜徉書街時可以能如同“豐”的筆劃一般,用閱讀串聯起附近一縱三橫的街區文藝氣息,希望打造全然不同的書街概念。
這條全長近 300 米書街的設計,毫無疑問,也從始至終貫徹了吳老的思想。書街呈南北走向,以類似“排檔”的概念打造聯排書店,書街的西側是各式文創商品店,東側則是連綿不絕的書街,藉由透明的落地窗與拱門設計,串連起每一個不同主題書區,甚至打破誠品過去習慣使用的木色系暖色調,改用飽和感十足的繽紛色系。為呈現書街街廓的特色,“誠品 R79 ”書籍陳設以專館或主題區形式呈現,如同一間間街道旁的書店。
將近200座靠牆延伸的書櫃,提供6萬種15萬本書籍售賣,有全台誠品最豐富的中外詩集及人文社科書籍,也有倡導體驗式閱讀的“獨立出版聯盟”與多元出版的“大學出版聯盟”等5個獨家主題書展與專區,展現書街多元個性。“舊書穀倉”為歷年來首度將特價的書籍設為常設舊書區;首度推出的“地下閱讀職人選”,則號召21位誠品職業閱讀人為讀者推薦鍾愛好書。
全新的“誠品R79”,除了是連接傳統市井與藝文古厝的場景、議題多元的閱讀寶藏地,更是街區共創的藝文“豐聚落”!
由於地下書街鄰近的中山及大同兩區,具有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文化魅力。誠品希望透過與里民合作的攝影紀實,傳遞在地別具一格的人文況味。首波攝影將由曾獲美、法多個攝影獎項的台灣攝影師叮咚掌鏡,深度走訪巷弄住家及老店,以鏡頭記錄街區居民日常生活之美。
“誠品 R79 ”,是誠品第一次嘗試書街模式,卻也成為吳清友先生最後的代表作。
這條書街對誠品來說,不算特別大的案子。但堅持“城市美學”的吳老,卻從規劃、施工到設計都親自參與,預算也從 2200 萬元,一路追加到 4500 萬元。吳老最終沒有來得及為這個親自操刀的作品剪綵,但“誠品 R79 ”推出後的反響卻足夠他欣慰:試營運的 23 天裡,這條書街先後吸引了超過 50 萬人次遊逛。
毫無疑問,吳清友先生是一位值得我們尊重的人。先生雖然已逝,但承載著其人文精神的誠品書店,卻依然在繁鬧的都市中為我們留存著一塊讓心靈得以放鬆的“城市客廳”,日復一日的講述著屬於它的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