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極簡主義者:

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的人

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減少物品數量的人

2、人類的信息處理能力仍停留在五萬年前,大腦被塞入過多的信息和物質。又在乎他人的眼光,盲目追求物質,管理雜物,難以發現真正重要的東西。

3、極簡主義者產生的三個必要條件:

①泛濫的信息和物質。2具有取代性的產品和服務業的發展。③311東日本大地震

4、從習慣到厭倦:

人之所以感到不滿足是因為實現願望之後,就會慢慢“習慣”。久而久之,“習慣”逐漸變成“理所當然”。最後對“理所當然”的東西感到“厭倦”。

5、 神經網路不是感知刺激的量,而是感知刺激變化的"差異”(海水、看電視睡著、衣服):

習慣並且厭倦自己擁有的物品,會使人失去刺激感。為了產生“差異”只能消除、改變、增大或放大刺激。必須通過夠新商品改變刺激來製造差異。

6、價格和喜悅不成正比:

得到5萬日元的戒指時感受到的快樂,並不會變成得到1萬日元戒指時的5倍。高興時嘴角上揚的程度也不會變成成原來的5倍。笑臉持續的時間更不會變成原來的5倍。無論何種情況下,人的喜悅程度是有限的。物品的價格沒有上限,然而“人的感情是有限的”

物品的功能和價格不成正比, 2倍價格的車不能以2倍速度提前到達目的地,2倍價格的羽絨服不能帶來2倍的溫暖。

7、為什麼物品總會厭倦卻不知悔改地想要下一個東西:

因為人們總是以“現在”為基礎去預測“未來”。但是這種預測未來的能力只能使用在短期判斷上。

比如餓著肚子去超市肯定會大買特買。

雖然我們能想像到“第一次穿這件夾克衫時的心情”,但是“第10次穿時習慣的心情”,或是“1年後穿時厭倦的心情”,是現在還沒擁有夾克衫的我們無法想像的。

8、功能性才是判斷物品是否必須的標準:

假如製作1件石器需要花費1天的時間,石器會為人們節省更多的時間。也就是說,與製作石器的勞動力相比,可以得到更大的回報。

現在絕大部分物品並非以功能取勝,而是人類基於其他目的使用這些物品。

本來物品只是工具,因為功能性而被使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不知不覺物品變為了滿足人類的深層慾望——證明自我價值的工具。

9、人和狗一樣是社會性動物,為了能在社會中生存下來必須要對群體對社會“展現價值”。人總是要透過他人的認同,展現“自我價值。

10、認定“自我價值”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如何向他人正確地傳達“自己是有價值的”:

A外表的價值

B內心的價值:溫柔、幽默、勤奮、樂觀、開朗、認真、聰明、親切、勇敢...(需要花長時間才能看到)

C物品的價值:衣服、傢具...

11、不要讓物品控制你:

不要用堆積的書的數量來顯示自己的價值,事實上囤積的部分書都是自己不需要的。

當家裡物品泛濫,就沒法精心打理每一個物品,時間、精力都被化成“自己”的物品無情奪去。

物品不能代表我們,它只是一種工具,不是為了顧及他人的眼光而存在。

人類擁有物品,只是因為自己需要。

圖片發自簡書App

12、55條捨棄法則:

1)習得性無助:

自己明明處於可以改善的狀況中,並且自己有能力去做,卻在一次次地體驗“無法或捨不得丟棄”的失敗後,最後就會放棄改變。

2)捨棄得越多就會越擅長

3)捨棄東西會讓我們獲得更多:時間、空間、便利性、自由和重生的能量

4)弄清楚為什麼無法捨棄

5)當人說不可能,只是因為他不想做而已

6)在有限時間裡做真正重要的事:

大腦需要刪除多餘的東西,才能快速地運轉

7)從現在開始捨棄

8)沒有一個東西是捨棄後又會後悔的

9)先從垃圾開始下手

10)對於兩個以上的物品,最終只留一個

11)捨棄一年沒用過的物品

12)能物盡其用,使用時能夠感到快樂,這樣的物品才是自己喜歡的物品。捨棄純粹用來滿足虛榮心的東西。

13)“想要”的時候,問一下自己這件物品是否“必要”

14)將難以捨棄的物品拍成照片

15)利用雲儲存

16)將雜物趕出門

17)先減少物品的數量

18)先把“收納用品”丟掉

19)讓死角只是死角

20)丟掉現在不需要用的東西,因為以後也不會需要

21)捨棄過去的物品,只留下現在所必須的物品

22)捨棄早已被遺忘的物品

23)捨棄時放棄成為創意大師

24)捨棄回本的念頭

25)捨棄存貨,需要時再買

26)只留下讓人怦然心動的物品

27)利用拍賣網站處理雜物

28)利用拍賣網站,思考現在不需要這個物品的理由

29)利用上門收購

30)以真實價格看待二手商品

31)把商店當成倉庫,沒必要在家裡設置倉庫

32)把整個城市當作是自己家的“房間配置”

33)捨棄不熱愛的物品:真正的好物品背後都有一種傳奇色彩,傾注熱情開發出來的商品背後都有豐富的故事。

34)問自己“如果這個物品丟失了,我會不會以同樣的價格再買一個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它就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捨棄答案是否定的物品。

35)不要成為用物品來表達友情或愛情的人。扔掉造成困擾的禮物。

36)與其管理逝者的遺物,不如花時間仔細品味逝者說過的話、教給我們的道理。

37)重要的東西會經過記憶篩選後保留在自己心中,不需要通過有形的物品來回憶。

38)切斷雜物的連鎖效應

39)真正珍貴的物品會有人為我們收藏,並保存在適當的地方如果你做不到專家那種程度,請立刻丟掉。家不是博物館。

40)別人有可以借。 雖然會給人添麻煩,但如果你誠心拜託同學,對方卻冷漠以對,那麼對方根本不是朋友。拜託別人的時候要記得表達感謝,就不會造成他人困擾了。

41)租得到的物品就用租的。

42)向周圍人宣布,激發自己的幹勁。

43)讓生活從零開始,對自己擁有的物品拷問,自我審視。

44)嘗試暫時捨棄,放在最隱蔽的地方。保持距離才能看見本質。

45)捨棄顏色鮮艷的物品。過度鮮艷的顏色會過度刺激,讓人厭倦。顏色柔和或天然色的物品接受度高,還可以長久使用。

46)“one in one out”,買一件新物,減一個舊物。維持固定的衣架數量。

47)放棄“沉沒成本”,不再繼續浪費錢和時間。(協和效應)

48)買錯東西立即放手。承認失敗,檢討一下為什麼會買錯衣服,更有利於下次的選擇。

49)將買來的物品當作借來的,一想到要歸還,就會更珍惜物品,而且不斷賦予物品全新生命。以謙虛的態度對待物品。

50)不要因為便宜而購買,不要因為免費而收下。只要持有這個物品就會因此花費金錢以及各種成本。

51)煩惱要不要捨棄的時候,選擇捨棄。既然每個選項都差不多,速戰速決才能讓自己輕鬆。對必要說YES,其他說NO。

52)真正必須的物品一定會回來。

53)捨棄的時候,一定要表示感謝。留在我們心裡的東西才是彌足珍貴的。

54)買了不用,也是浪費的行為之一。最浪費的行為其實是一直留著這樣東西而日漸消磨的“內心能量”。

55)捨棄不等於忘記,正因為丟掉了才更難以忘懷。

13、15項進階版減物法則:

1)對少量的物品抱著珍惜的情感,對物品的滿意度能提高兩三倍。

2)只穿真正適合自己的服裝

3)擁有很少物品的人很有個性

4)如果五次都想丟的話就扔掉吧

5)煩惱是否該丟時嘗試著扔掉,給自己測試

6)差異給人刺激,稍微的不方便讓人感到快樂

7)旅行時的紀念品只看不買

8)我們持有的物品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價值。

9)物品只是身外之物,減少了物品並不會讓自己受傷,還能為自己充電,增加自我魅力

10)打破物品的使用常識,進一步減少物品

11)大腦會為我們編造很多不能扔的理由,不要想太多,放手去丟

12)極簡主義者是清楚知道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的人,單純的比較物品的多少是毫無意義的。

13)不要為了減少而減少,減物和囤物一樣都帶來刺激和快感,都會讓人上癮,絕對不能過於固執。

14)減物本身不是目的,減物後要優先考慮的重要的事才是目的。

15)透過極簡主義,找到自己珍惜的重要事物

圖片發自簡書App

14、丟掉東西改變的12件事:

A.擁有更多時間

1)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物品上,特別是不是必需品而只是想要的物品。

2)自己已經擁有了所有的必需品,那麼對外界雜亂的信息,都可以視而不見。因為我們什麼都不缺,無需為自以為缺少的雜物擾亂心神。

3)減少了購物的時間:“果醬定律”,選項太多,人們總是會認為沒選的那個可能會更好,購買後的滿意度下降。減少選項是加速決斷、節省時間所必須的。

4)東西變少後,做家務的時間變得很短。搬家只需30分鐘。發獃空想的時間減少,雜物變少,每天要做的事也變少了。

7)找東西的時間減少,再也不會遺失東西。物品有固定的位置。

8)可支配的時間增多,有充裕時間架構幸福人生。

9)“預設模式網路”:客觀進行自我審視的功能。我們需要時間放空,重新認識自己。

10)享受充裕的時間是幸福的必要條件,正因為人的情緒體驗是有限度的,所以躺在海邊沙發並不能帶來三倍的幸福,在日常生活的任何地方都能和幸福不期而遇。

11)每個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卻白白浪費在多餘的雜物上,這才是真正的浪費。而極簡主義者不會被瑣事追著跑。

B.享受更好的生活

      整潔的環境讓人愉悅。物品越少,家務越輕鬆。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讓打掃成為習慣。

      不為阻礙行動的借口或甜蜜的誘惑所動,戰勝自己,可以控制自己,也是一種“報酬”。減少家中家務讓打掃更輕鬆。

      物品使用後馬上收回去,下次用時再拿出來。小房間讓打掃更簡單,簡單的打掃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灰塵和污垢都來自自己,養成打掃的習慣,喜歡上自己。不要怕麻煩,不要對打掃視而不見,造成難以控制的局面。乾乾淨淨的生活,能對自己產生自信,更容易挑戰其他事情。回歸日常就是幸福。

C.享受自由,獲得解放

      鳥兒可以自由地在空中翱翔,是因為鳥巢擺設簡單,沒有任何雜物。捨棄物品後,只要下定決心就有說走就走的自由。

    自由的新型居住方式:不再執著於有地基的房子,也不再拘泥大空間。擁有“最少生活成本”。老了之後生活也不擔心。

      人們特別容易認為自己持有的物品就能代表自我。應該從自我束縛中解放出來。從物慾中解放出來。

D不再與他人比較

    當你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缺,你與世界便合為一體。

    到處都有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較是沒有終點的。經驗是無法比較的。人是一種習慣的動物。物品帶給我們的幸福,絕對不會比經驗長久。十萬買的外套久而久之就會習慣,但如果用十萬跟朋友去旅行,每次想起來都會興奮。“經驗”帶給人幸福的持續時間更長。

      我已經擁有所有需要的物品,也沒有什麼是不夠的,因此,我也沒有必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

E不再害怕別人的目光

    在乎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

F成為行動派

      不做比做了更讓人後悔,因為開始行動了,某種程度上就能帶來幸福。

    極簡主義者不會失去任何“東西”,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很樂觀。

沒有雜物累贅,可以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從行動中可以獲取經驗,物品是身外之物,只有經驗不會被剝奪。

G專註度提高 忠於自己

    專註的“心流”產生幸福。

    減少物品能避免外界事物干擾自己的意識,讓意識專註自我內在。

H勤儉節約,環保生活:

      擁有很少物品和喜歡物品並不矛盾,家中物品較少與花錢買好一點的東西也可以兼顧。

      與其將錢花在物品上,不如花在“經驗”和“人”上,享受旅行,接觸大自然,將錢用作路費,去見想念的人。

I身體健康,內心平靜:

    因為不再被物品煩擾,也不會被佔用過多精力,自然壓力也減少了,所以也沒必要通過吃東西來減壓。

    極簡主義者在多次審視物品之後,清楚認識到自己的慾望,也學會了控制。

J人際關係發生變化:

    不要將人視為物品,而是和自己一樣重要,有需要有辛酸有煩惱的人,不要背叛自己第一時間的好意,多為別人著想。

    維繫婚姻生活的秘訣就是夫妻倆有說不完的話。

    認為自己是個平凡人,對身懷卓越才華的人也不會感到自卑。擁有不代表成功,沒有也不代表失敗。

    分享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擁有分享幸福的人際關係是感到幸福最重要的要素。主動幫助別人能讓大腦分泌“腦內啡”。鏡像神經元能讓我們看到別人的笑臉時,自己也會產生相同情緒。

K活在當下:

    斷舍離,將預想中的未來丟了,阻斷與未來的聯繫,不預想未來計劃,專註眼前的一刻。不髒的盤子不要洗。未來可能要用到的東西只要等時候到了再擁有即可。若捨棄之後覺得不方便,或發現原來是自己需要的東西,到時再買即可。

L懂得感謝:

    東西越少越容易心懷感謝。人天性就有從習慣到厭倦的過程,唯一能與其對抗的就是感謝。感謝可以產生刺激,一切理所當然的事物都不再平凡。

    專註吃飯,感恩上天恩賜食物,不追求美味,而是為了延續生命。只要對食物心懷感激,無論吃到什麼,都能專註吃飯、感謝食物。

    感謝現在,積極看待當下所有事物,就會變得正面積極,寬容大度,永不放棄,親切和藹,溫柔體貼,最重要的是感到幸福。

15.幸福有50%決定於遺傳,幸福也有基準點。環境的影響力10%,因為人有習慣性。幸福與不幸都會讓人習慣。剩下40%來自日常行為,這個部分可以靠自己的行為改變。幸福會習慣,所以不是變幸福而是感受幸福。幸福只能在發生時感受。

作者:成小璇給貓穿裙子鏈接:http://www.jianshu.com/p/3012c333ea7a來源: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