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奇怪,我們的史書大多記載的是影響歷史進程的人物,而那些小人物卻被忽略。其實小人物也有他們的價值,甚至也能做出造福一方的大事。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就是一名乞丐,他終身行乞38年,先後共建立三所義塾,被朝廷賞賜黃馬褂而且還被載入史冊,在他死後數萬鄉民自發為他送行,現在小編就給大家講講他傳奇的一生。
這名乞丐名叫武訓,在家排行第七,原名叫武七,武訓這個名字是朝廷的賜名。如果要說武訓為何要建學校,還要從他小時候的一次經歷說起。武訓在7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因為生活所迫,他在14歲的時候就離家給富人當傭人。武訓沒什麼文化,所以在當傭人的時候吃過虧,富人曾經拖欠了武訓3年的工錢,而且還想賴賬,武訓前去索要卻被富人毒打了一頓。那些錢可是武訓當牛做馬掙來的,當時他就被氣得口吐白沫,大病了三天,他在那個時候就有了辦義塾的想法。
武訓沒什麼才能,所以只有去當乞丐,21歲的他就開始了乞討的生活。武訓是一個樂觀的人,無論走到哪都是唱著自己編寫的歌,沒過幾年他的足跡就踏遍了江蘇、河北、河南和山東等地。30歲的時候,他的積蓄已經相當可觀,於是回到山東堂邑縣家鄉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求助了當地的舉人楊樹坊,可是人家嫌棄他是一個乞丐沒有見他,武訓就在楊府門前連跪了兩天,終於感動了楊樹坊。武訓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楊樹坊非常讚賞,決定幫助他實現這個願望。
武訓在30歲時已經有320多畝土地,在當地也算是小有名氣了,可是他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光緒十四年,他和楊樹坊在堂邑縣辦了第一所義塾,隨後又在楊二莊和臨清鎮又建了兩所學校。義塾建立之初,沒有老師和學生,武訓就一個個上門懇求他們來教學和上課。武訓非常尊敬老師,每次開學他都要向老師行跪拜禮,在宴請老師吃飯的時候都會請當地名紳作陪,而自己卻在一旁端菜斟酒,有人邀他一起上桌,他卻說自己地位低下不配和老師們一起吃飯。
山東巡撫張曜被他的事蹟感動了,特地免除了義塾的田賦和徭役,還把他的事蹟報告了朝廷,震驚了整個朝廷,光緒帝給他頒以“樂善好施”的匾額,還賞賜了黃馬褂給他。光緒二十二年,武訓在義塾中去世,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享年59歲。在他出殯當天,師生哭聲震天,數萬鄉民前來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