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和顏值

在用戶心智劃分中,手錶一直是「圓形為美」,Apple watch 發布之前,各種諜照和小道消息流傳多年,大家對於蘋果第一款智能手錶的期待,跟第一代 iPhone 一樣高,所以當方形螢幕的 Apple watch 真正面世的時候,爭議還是不少的,包括被稱為最美 Android wear 的 moto 360,也沒能擺脫亮屏時候的上下兩道黑邊。


Apple watch,圖片來源於蘋果官網

因此,在設計工藝占據產品力極大比重的手錶行業,智能手錶在顏值上的心理價值,一直比不上傳統腕錶。個人感覺這可能是和上游的顯示屏供應鏈有關係,液晶面板產商量產圓形螢幕依然存在瓶頸。

續航

不論是 Apple watch 的一天續航,還是其他智能手錶、手環產品的一周甚至一月續航,始終不能讓用戶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長期戴著。傳統腕錶的存在感非常低,得益於兩個特性:超長續航和防水性能。防水已經不是什麼大問題,續航依然是軟肋,出門旅行帶個充電底座是少不了的。


moto 360 充電,圖片來源於網絡

用戶佩戴時長低,智能穿戴設備能收集的個人數據信息有限,後續的行業想像力也不夠。但是,各種行業對於個人行為與健康數據的渴求卻非常迫切,醫療、保險、養老、運動等行業,如果能連續性跨時段收集人體數據,你可以想像以下場景:醫生能更早發現病灶,保險公司能降低金融風險,老人身體異常能及時得到補救,運動員能發現自己為了快 0.1 秒的方法,這對各個領域和行業都將是顛覆性的。

行業定位模糊不清

今天的智能穿戴設備,大致上可以分為以 Apple watch 和 Android wear 為代表的智能手錶方案,以及以小米手環和 fitbit 為代表的智能手環方案,前者想替代手機,心有餘而力不足,後者必須依賴手機,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兩個方向虛火幾年之後人走茶涼,唱衰之聲不絕於耳。

不管是主打智能還是主打運動,都沒能撬動一個巨大的存量市場:傳統指針式腕錶的人群。手錶在我國的八九十年代被列為家庭「三大件」之一,當年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現在也不過四五十歲,對指針式腕錶的情節不減,雖然其時間指示功能已聊勝於無,但心理價值依然不可忽視,畢竟不管是 Apple Watch 還是 fitbit,在這個人群看來也只不過是一個」電子表」罷了。但是指針式腕錶亟待自我革新,否則根本沒辦法迎合今天的年輕人,迎合今天的年輕人就是擁抱未來的巨大潛力市場。

試想,如果一隻傳統外觀的智能手錶具備智能手環的全部功能,有多少人會選擇戴一個看起來又奇怪又傻的手環?


颶風 至簡Simble 智能手錶,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游供應鏈已經從中看到機會,研發集手環和傳統手錶於一身的智能手錶,用賈伯斯的話說,就是「重新定義手錶」。像專注於智能手錶機芯研發的智芯公司,推出颶風199 系列智能手錶作為行業性示範和引領產品,指針式的外觀看起來不失品味,運動計步、來電提醒、心率檢測等功能不相伯仲,能脫離智慧型手機獨立記錄和處理數據,續航時間超過 8 個月,有望復盤類似小米手環人手一隻的現象。

產業變革往往是從上游供應鏈開始,取決於產品研發周期,普通消費者感知到通常延遲 6-18 個月,從各種趨勢來看,手環、指針式智能手錶,Apple watch/Android wear 將成三足鼎立局面,然後智能手錶將取代手環,在Apple watch/Android wear 不能取代手機之前,智能手錶有可能出現類似iPhone的現象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