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先生,18日去世了。
在「理想」成為賣貨關鍵詞的年代,唯有吳先生為了它,虧損15年。
只因為他把讀者看做一個人,而非顧客;把書看做一本書,而非貨物——這在考研書成功學幸福雞湯滿天飛的時代裡,多麼清流。
「誠品」二字是台灣最有書香的風景,它是愛書之人的朝聖之地,CNN都曾評它是全球最酷的書店之一,它的足跡每到一處,都可以驚艷一座城市,深圳、香港、杭州、蘇州.....
而很少人關注它背後的創始人是誰,一個出身貧寒的鄉下孩子,從小小業務員做到了董事長,原是學機械的工科男,卻堅持虧本經營15年,打造了一個書店王國。
沒有吳清友,就沒有誠品書店。
吳清友先生
可就在18日晚間,這位誠品書店的靈魂人物和締造者。卻因心臟病舊疾復發,辭世了......
「30多歲一夜暴富之後,上天又為我準備了一份禮物,讓我開始思考人生。」吳清友1950年出生在台南的一個小漁村——馬沙溝,家裡有九個兄弟姊妹,他在男孩裡排行老四。
說起清友開「誠」字號的書店這件事,其實跟父親吳寅卯有些關係。吳清友的父親開過私塾,當過教書先生,原本還擁有一大片農田和魚塘,家境不錯,可後來因為重義氣給朋友擔保,對方卻言而無信,父親一夜之間破產了,從此每天過著挑水、養魚的生活。
馬沙溝漁村
「人窮沒關係,但是要有骨氣,財物有時而盡,唯一的誠才受用無盡。」父親經常這樣教導吳清友,「誠」這個字,就這樣早早地就刻在了少年的腦海裡,伴隨了一生。
1971年,吳清友從國立台北工專機械科畢業後,去了一家賣廚具的誠建公司上班,雖然只是一枚小小的業務員,卻把別人的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來打拚,老闆也對這個靠譜的青年很是賞識。
一晃就9年過去了,公司老闆打算去香港定居,第一時間就想到把公司股份全部賣給吳清友,就這樣,剛過而立之年的吳清友當上了老闆,短短4年他就暴富了。
「35歲的時候,我心血來潮買了很多房地產、還投資了證券公司,好像上天特別照顧我,一夜之間就得到了很多財富。」吳清友說,「實際上,這些財富跟我的努力不成比例。」
習慣踏踏實實賺錢的吳清友,一夜暴富之後感覺特別不安,就在這時他的先天性心臟病復發,做了人生第一場開胸手術。
當吳清友從鬼門關走了一遭回來,他突然意識到:生死之間,就隔著一場手術而已。
「我想開一家不以賺錢為目的的書店,本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夠賠5-8年,沒想到一直賠了15年」
「人,生不由你,死不由你,生命的自由究竟是什麼?」
他試圖解開自己的迷惑,在這個機緣之下,學機械的工科男開始讀人文方面的書,弗羅姆、黑塞、弘一大師、史懷哲......
史懷哲的一生曾感動過吳清友
讀了很多書,黑塞的一句話讓他有了靈感:「除了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以外,人類最大的創作全部都在書本里邊。」
於是,在生病的次年,也就是1989年,清友在台北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
「我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想通過閱讀,想把人生觀、價值觀作一個整理。」 說白了,開這家書店不為掙錢。
「誠品」源自希臘文的「eslite」,原意是「精英」。這個誠字,也是父親曾對他說的:一個年輕人、一個生命應該把它當做座右銘。
因為沒什麼經驗,起先開的書店和別家的差不多,主要賣一些藝術和建築類的書籍,但很快他就想做些特別的,而靈感除了看書,就是每天去書店溜達,看讀者們需要什麼。第一家店遷到敦化南路去之後,他按照設想,費盡心思打造出一間人文氣息濃郁的書店,可立刻就遇到了打擊......
這家店總面積有1653平方米,最開始每月進帳只有60萬新台幣,第一年就虧損,原因是租金太高。當你走進去會特別驚訝,在那個房價瘋漲、寸土寸金的年代,吳清友居然在書店裡留出一塊很大的畫廊區。這也太奢侈了!
像這樣「奢侈」 的空間在誠品到處都是
談起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吳清友說:「商人把客戶當成消費者,看中的是怎麼讓顧客掏錢,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而我想把顧客看成是一個讀者,一個人。 」
然而,當時沒有哪家書店這麼做,也沒有多少人買帳,特意去書店看畫展。這個清友早有預期,只是淡定地說著:「人文氣質需要培養,我願意為此虧錢。」
他甚至專門準備了一筆錢,夠他虧5-8年的。
所以後來,誠品台南店、桃源遠百店相繼開業,他依然是不計成本地設計和裝修重視人的感受。
「當你把顧客當成一個人,你關注的就是他的感受,你所做的將變成通過誠品、通過閱讀與對方結緣。」
在傳統書店裡,為了擺更多圖書,商家一般會將書架設計得很高、很密集,誠品卻將書架設計得很矮、很寬鬆,走道的寬度和擺放圖書的數量都有嚴格規劃,所有圖書都呈15度角擺放。
讓顧客能舒服地挑書,他還設計了專門的閱覽區,差不多有400個公共座位,擺放著很厚重的實木桌椅,前來看書的人可以坐著,躺著,甚至臥著.....
從零售店的經營來說,這些座位是無效率的,應該拿來擺更多的書和商品。
吳清友說,「誠品不只是一家書店,更是一個閱讀的博物館。」
整體看上去,店面的設計非常有格調,書籍也不是擠壓在一起,而是能露出正臉了,就像會說話:「我在這裡,你快來看我吧。」
雖然他不斷地開分店,但是希望每一家誠品書店都是獨特的,而不是機械地複製,做到這一點很難。
所以,吳清友會耐心傾聽讀者的意見,定期收集意見,在下一家門店上得到展現。當你把讀者當朋友,他們也會像朋友一樣對待你,誠品敦南店 24小時書店就是個例子。
誠品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家24小時對外開放的書店,你不買書也可以在那裡看一整天,不會有人來趕你,而這個點子就是從讀者那裡收集來的。
誠品的24小時不打烊書店一面世就驚動了全世界,包括紐約時報、CNN、BBC的媒體都報導過。
而十年的摸索,吳清友也逐漸尋覓到了屬於誠品書店的氣質:「尊重走進書店裡的每一個人」。
走進誠品書店的人的讀者越來越多,這個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讓每個愛書之人在這里安放著屬於自己的時光。
然而,現實問題是24小時營業意味著各種費用又增加了,知名度有了,讀者有了,年終時,往報表上一看,還是虧的。
搞過投資的吳清友也知道,一家門店連續幾年虧損,及時止損是最明智的,加上2000年他又做了一次大的心臟手術,無論是金錢還是身體,他都經不起折騰。可吳清友的做法卻是繼續開更多新店。「你瘋了?」
「說起來,開誠品書店也不是我計劃內的事情,也不是我所擅長的,只是一場大病讓我活得更加清醒——生命的去和來不能自主的,當能爭取到選擇的自由,我會比一般人更加珍惜。」
吳清友捨不得就這麼放棄掉誠品...這成了他的執念
吳清友不願輕易放棄。可沒錢怎麼辦?
當初預備的資金都花光了。
無奈之下他就跑去外邊募資,找那些有書店情結的投資人,可情結不能當飯吃,投資人也會忍受不了永無止境的虧損。
所以很多大股東都陸續抽身而去,甚至會有些絕望地說:「誠品是我不願面對的賠錢投資!」
最艱難的那會兒,吳清友走了最無奈的那步棋——變賣家產。
妻子都氣不打一處來:「你怎麼都不為兒女考慮一下?」
即使在這樣艱難的時刻,吳清友也沒有動搖:「誠品不能失敗,做不下去,大家都會說台灣書店做不起來,不能讓它成為負面教材。」
執迷不悟也罷,不知變通也罷,小編至少看到了吳清友對生命態度的誠懇。
好在,也有像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這樣的股東支持他:「吳清友不要怕,繼續開就對了。賠錢沒關係。」
就這樣,吳清友在他們的支持下,繼續艱難卻英勇地把誠品書店帶到了台灣各個地方,台南、台中、高雄......雖然帳面上依然是虧損、虧損、虧損。
「我終於撐過了書店最艱難的時刻,但生或死都不由人,好在,如今的誠品沒有我也可以繼續下去」
但是,誠品書店還是不惜成本地為讀者帶來各種驚喜,演講、座談、表演、展覽......
一年4500場活動,而從這個空間有所得的不只有讀者,還有那些有才華沒地方施展的人。
比如,有個小伙是台灣唯一進入太陽劇團的舞者,因為台灣市場不成熟,在家鄉常常會面臨生存問題,所以他只有捨棄家鄉向外求發展。
而誠品書店出現後,能為他們提供場地,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欣賞到流浪舞者的藝術。
像小伙兒這樣的藝術家還有很多,對於吳清友而言,書店已經不是他私有的了,而是一群人的集體創作。
「沒有那麼多的好的讀者、好的作品、好的藝文活動,誠品就只有驅殼,沒有精神,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
這樣的誠品書店吸引來很多慕名前往的人,每年接待顧客1.2億人次,一個書店竟然成為與台北故宮、日月潭、阿里山並列的必遊景點。
終於,虧損的局面在2004年結束了。
2012年,誠品在香港的第一家分店開業。
2015年,誠品在大陸的第一家旗艦店在蘇州開業。再後來,誠品的足跡又來到了杭州、上海、深圳......每到一處它都會驚艷整座城市。
你能在購物中心、商業街看見它的身影,也能在大學、醫院這樣的空間尋覓覓到它的蹤跡,它就像是一盞燈,溫暖著所有和它相逢之人的心。
有一位教授曾說:「來到誠品書店,我就能夠看到全世界。」
有位日本女作家說:「我之所以想要去香港定居,就是因為那裡有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被CNN評為全球最酷書店之一。
「我本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5-8年,沒想到一直賠了15年。」
書店獲利不易,生存也難,但清友認為,他是在做一件「喜歡的事情」,賠錢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小編想,這是他對自己人生的真誠,也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真誠。
這位將半輩子都交付給誠品書店的老人,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在工作,心臟病再次復發之後,在被送往醫院的路上他停止了呼吸,告別了人世,把接力棒交給了女兒。
吳清友先生和女兒
吳清友一生重承諾,原本在7月20日他和女兒參加一場新書發布會《誠品時光》,如今卻將永遠缺席了。吳清友先生走了,但是誠品卻留下來,幫他守護著一處處散落人間的精神角落,繼續帶給世界一束光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