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已久的年金改革終於在立法院臨時會通過了,考試委員擔憂改革會讓退休公務人員受到衝擊,因此提議應該安排理財課程。

消息一傳出,媒體也去採訪了金融業者,不意外的,金融業者眼睛為之一亮,畢竟看到了一塊「大餅」。

在過去,公務人員與教師一直都是金融業最受歡迎的客戶之一,平均而言收入高而穩定,自然有足夠的能力購買各種金融商品,也因為還款能力優於一般大眾,所以房貸的條件也相當優惠。

所以公務人員會覺得自己不懂理財嗎?這恐怕才是最關鍵的認知。過去累積了不少解答網友理財問題的經驗,其中有一部分的網友其實就是公務人員,我所看到的公務人員理財,其實主要集中在三大區塊:

1、房地產

因為房貸利率低,加上還款能力穩定,其實有不少公務人員都對投資房地產很有概念,甚至累積很多經驗,加上過去十幾年來房地產景氣不錯,手上累積有十幾間房子的公務人員也不少。這種公務人員,其實靠收租就夠了,並不需要理財課程,或是只需要瞭解怎麼處理遺產與贈與。

2、保險

有不少保險業務專攻校園,找教師集體投保儲蓄險或年金險,這生意難度很高,需要人脈也很競爭,但對保險業務來說獲利豐厚,只是後遺症是綁住了許多教師可運用的資金。如果是十年前利率正高的時候所買的儲蓄險或年金險,其實現在應該可以收到還算不少的年金,但是如果是近幾年利率低的時候買的儲蓄險,一來解約的損失很高,不解約又有大量資金被綁住,這才是最難處理的。相對來說,這種被推銷而買了不適合商品的公教人員,不只需要理財課程,可能更需要專業的理財規劃人員協助解決難題。

3、股票

有不少公教人員自己對投資就很有興趣,在閒暇之餘花了很多功夫研究怎麼投資,近來就有不少暢銷投資書籍的作者就是公教人員。這些作者一來有成功的經驗,二來也理解公教人員的心態,似乎最適合作為公務人員理財教育講師。不過,理財畢竟不只有投資,加上從金融海嘯以來呈現長期牛市,這些作者的投資方法尚未經過熊市檢驗,更何況投資上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並無法複製。因此,這些成功理財的公教人員,與其作為理財方法的講師,不如作為一個理財的典範,讓其他的公教人員知道,其實好好理財,也可以累積到不少的資產。

所以,如果真的要對公務人員進行理財教育,又該怎麼做呢?

就我過去的經驗,基層和高層公務人員在財務上所面臨的問題截然不同,公務人員與教師所處的環境與生活習慣也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沒有好好先了解公教人員不同的族群各有什麼需求與問題,其實也就很難提供適合的理財教育。

也許在開辦課程之前,考試院可以做個調查與研究,先搞清楚:公教人員到底分成哪些類群?而各個類群的理財困難或知識上的需求又各是什麼?

理解需求之後,接下來就是要讓理財常識不足的人,能對自己的處境有所認知。就拿央行總裁彭淮南怎麼理財來說,他就只做定存,這會是一個好的典範嗎?要知道,台灣目前的定存利率其實是跟不上通膨的,換句話說錢越存購買力就越低,實質上已經是負利率。

但是,又有多少人有理解到這些情況?而如果不定存,這些人又知不知道怎麼好好處理自己的資產,先不求致富,但至少不要讓自己的資產隨著時間而逐漸損失購買力。所以第二階段,考試院不妨做個理財常識的測驗,讓公教人員了解,自己的程度到底是理財達人還是財務文盲?

先不說別的,終值、現值的概念懂了嗎?年化報酬率和內部報酬率的差異知道嗎?不知道這些基本概念,被騙也就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話說,光是避免公務人員被騙,其實就可以開一堂課了。

最後,在進行理財教育的同時也要小心,有許多人正在虎視眈眈先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券商想要公教人員買股票、銀行想要公教人員買基金、保險公司想要公教人員買保險,可別忘了這些金融機構的專業是銷售金融商品,而未必是理財啊!

其實,有理財需求與認知的公務人員,早就自己開始學習了,現在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很多,真的要學根本不怕沒資源。更何況,其實現在有許多以收顧問費為主的專業理財顧問,能幫民眾解決會計、稅務甚至遺產、信託或贈與等法務的問題。

所以比較理想的處理方式,應該是自己先投資自己,讓自己有基本的財務概念,先不求可以自己處理所有的財務問題,至少可以避免自己被騙。對於自己無法處理的難題,則交給專業的顧問處理,不要為了想省錢,反而承擔了更大的損失。

台灣過去的消費習慣就是願意付手續費或傭金給理專或保險業務,但是其實這些從業人員大多沒辦法解決專業問題,而能解決難題的顧問,大眾卻又沒有付諮詢費的習慣。結果就是問題都解決不了,卻買進更多的金融商品、製造更多的問題。

在專業諮詢的領域,免費的永遠最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