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香封爐事件引爆社會極度不安,儘管府院這兩日緊急出面澄清,但因蔡政府一連串「去中國化」舉動,讓減香政策一起,立即在網路上引發「去中國神明」的聯想,一發不可收拾,民間發動「護香火護傳承」,最重要的是是想守護傳統文化。
這波護香火的反彈行動,其實醞釀已久,蔡政府520上任後,環保署以防空汙之名全面推動各廟宇減香,多數廟宇也願意配合,但從減香一步步進逼到滅香,讓民眾開始意識到「這不是環保問題,而是文化問題」。
儘管政府否認有「滅香封爐」政策,但公寓大樓祭出重罰禁燒紙錢、公立納骨塔統一將紙錢送垃圾場焚化、國軍公墓等禁止拿香、各廟宇加強取締空汙等措施一步步是朝向落實「滅香封爐」,執法單位著眼於「防空汙」,但民眾看到的是「難道連拜祖先、拜天地父母都不行嗎?」這樣的質疑在碰到政府的「去中國化」舉動後,迅速被聯想在一起。
這一年來政府從故宮南院拆獸首事件、清明節取消「中樞遙祭黃帝陵」、內政部長不主祭「鄭成功中樞祭典」、新課綱大幅縮減「中國史」且不再有「開羅宣言」、不辦「七七事變」80周年紀念展,卻高度推崇日人八田與一、重建日本神社,一連串「去中崇日」運動,都讓民眾擔心是否「從中國來的祖先、神明、習俗都不能要了」。
台灣傳統廟宇無論祭祀的是媽祖、關帝爺、三太子、國姓爺、王爺、還是保生大帝、文昌帝君,不是從中國大陸分靈而來,就是中國民間人物,要求這些廟宇「滅香封爐」,民眾很自然的與不拜黃帝、不拜鄭成功相連結。
我們寧可相信政府是為防治空汙,但各廟宇近年減香和減燒金紙已有一定成效,非空汙主要來源,「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宗教信仰具安定社會人心重大意義,防治空汙絕不能成為迫害宗教和消滅傳統祭祖文化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