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長賴清德。(本報系記者杜宜諳攝)
台南市長賴清德提出的「親中愛台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熱議。賴神不僅提出,廢除「公投台獨黨綱」不是問題、接受「九二共識」不是問題,關鍵是無法接受等同「九二共識」的「一國兩制」。甚至明言公開表示,支持台灣獨立、定位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
賴神主張的台灣獨立及定位兩岸是國際關係顯已偏離蔡政府的兩岸政策軌道。對兩岸關係的性質蔡總統一直保持模糊性,宣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卻又保持模糊立場不言明「憲法一中」、「一國兩區」的意涵。
仔細檢視民進黨能夠在大選取得多數黨地位及贏得政權,皆是因為採取中間溫和路線使然,藉由選票極大化原則,拓展支持者的社會網路。首先,1999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依目前憲法,中華民國為台灣國號,中華民國與台灣形成一組相同的概念組合,兩岸關係是特殊關係;並揭櫫「新中間路線」,最終贏取2000年總統大選。
2015年蔡英文提出維持兩岸現狀目標,「維持現狀說」、「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說」,符合8成以上台灣民眾維持兩岸現狀的民意,及認同中華民國為最大公約數的共識,也符合美方的兩岸政策,因此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並完成第二次政黨輪替。
2012年總統大選前,蔡英文提出「和而不同、合而求同」,建立「台灣共識」,作為兩岸論述的基底。然其兩岸論述過於抽象、模糊,被嘲諷為「空心蔡」。尤其是提出「台灣共識」是一種「過程論」,而非「結果論」,民眾並無法了解其兩岸政策的實質內涵。此外,她表示不接受及不認同「九二共識」,甚至認為是虛構不存在。然而許多大企業家紛紛力挺「九二共識」,造成她首次參選總統鎩羽而歸。
民進黨2007年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此決議文批判大陸當局主張一中原則及《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制憲、公投、正名及以台灣名義參與聯合國、國際組織,謀求台灣法理獨立的目標。民進黨既在《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中華民國,但又在《正常國家決議文》宣稱正名變更國號,否定中華民國。前者保留建立兩岸特殊關係的模糊性安排,對兩岸願景採開放性多元選項;但後者卻排除兩岸統合選項。
2008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幾乎是嚴重挫敗。儘管敗選有扁總統貪腐案發酵,但黨候選人謝長廷在兩岸政策主張上,受正常國家路線掣肘,並無法主導選情,包括提出「一國兩市」、「憲法一中」或「憲政共識」之說被邊緣化,拋棄中間路線走向激進路線。
從以上4次總統大選的兩岸議題分析,可歸納兩岸政策論述傾向中間路線,越趨近認同中華民國、避開台獨路線、對兩岸終局狀態維持開放選擇,都有利擴大選票極大化。賴神所提「親中愛台論」明示支持台灣獨立、定位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這不僅已突破蔡政府政策框架,給與「武統」口實,同時也離總統大位越來越遠。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