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共有13種年金制度,其中每月核發65歲以上農民與漁民的「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簡稱老農津貼),堪稱最奇特。
從一開始,老農津貼就是選舉政策工具,並非在農保制度中,設計農民從年輕起按月繳保費,年老後按月領取,主要由農委會編列預算支付。因此,老農津貼實為社會福利,而非年金。
回顧1990年代,在野的民進黨首先喊出每月核發65歲以上農民(含漁民)3000元的老農津貼。1995年第一次發放後,每逢選舉,政治人物就競相加碼,目前每月核發7256元。
第一年只有31萬4000人領取,後來隨人口老化與假農民暴增,目前共63萬人支領,累計至今國庫共核發7700多億。
每逢選舉就加碼 審查漸趨嚴格
要領取老農津貼第一要件,必須加入農保,所以吸引許多非農民千方百計取得農民身分。
由於保費費率低,投保資格又寬鬆,每年只要實際務農90日就能取得資格,月繳78元,即可享2萬400元生育津貼、15萬3000元的喪葬津貼等。假設僅以喪葬津貼換算成保費,要繳近164年。
在台中外埔種火龍果的范振清說,只繳一點錢,就可享農保好處、又領老農津貼,難怪有些退休有錢人買1分多農地,種種蔬菜,就變成農夫,「真的很不應該。」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許多鄉下都能看到「買1分地就可保農保、又可請領7000元老農津貼」的廣告招牌,連仲介業者都使用這種行銷話術。
由於檢討聲浪不斷,2013年內政部終於修正農保條例,規定2013年1月30日後,已領社會保險退休金的人不能加保,總計2009至2015間,因農保不符資格而退保的有13萬餘人。
即便如此,目前農保投保人數仍高達126萬,遠高於55.5萬實際從農人口,被年金改革委員質疑查假「執行不力」。
農委會輔導處長張致盛解釋說,統計資料會因定義及應用目的不同,呈現出不同數據。台灣的農民涵蓋專業農戶跟兼業農。例如主計總處的定義是年滿15歲就業人口,從事農林漁牧並獲取報酬者;或每週從事15小時以上農業工作的無酬家屬都算農民。
若說軍公教退撫金是財政黑洞,農保與老農津貼也是大窟窿。光2015年農保三項津貼支出就達76.7億元,其中喪葬津貼47.2億元,佔比61.54%,但當年保費收入才40億元,不足36.7億元。主因是農保費率僅2.55%,相對勞保(9%)、公保(年金10.25%;非年金8.83%)低許多,個人負擔三成,其餘由中央、地方政府承擔,導致大量虧損,每年均由政府撥補。累計農保從1985年開辦迄今,政府已補貼1489億元。
但是,農保貼補僅是小兒科,更大的負擔來自老農津貼。1995年5月30日,由於農保欠缺老年給付,政府為照顧農民老年生活,制定老農津貼暫行條例,由政府編列預算,農民無需繳費。
不只農民,投保勞保的漁民也可領,只要1998年11月11日之前的漁會甲類會員(實際從事漁業者,船主不算),繳費超過半年,滿65歲仍加保中都可請領。
早期請領條件很寬鬆,加農保超過六個月,不用繳其他費用,年滿65歲就可請領。導致假農民鑽法律漏洞,在滿65歲前半年,趕緊買2分地,繳半年保費468元,就享有三項津貼福利及老農津貼。根據資料顯示,津貼請領人申請時的農保年資達15年以上僅38.2%,5年以下的就有17.2%。
尤其,每當選舉將近時,老農津貼「加碼」就成朝野攻防焦點。直至2012年馬英九執政,為打破「政客叫價」的惡質風氣,爾後每四年參照物價指數(CPI)成長率調整,且只升不降。今年元月起剛調為7256元。
2012年,擔任農委會主委的陳保基力促改革,從投農保六個月就能領取老農津貼,延長到15年。經農委會溝通後,終於在2014年7月16日獲立法院通過。當時由於各種因素,並未溯及既往,政府因此提出應對措施,在2014年7月修法後領取津貼的老農,如滿65歲時加入農保未滿15年的人,只能領一半津貼。
種芭樂的果農劉建明說,現在審查真的很嚴格,滿64歲又4個月時,政府就開始查,只要以自耕農身分加保,而沒有農地或非實際務農就「三振出局」。還有排富條款,如有兩間房,另一間價值500萬也不能領等。
即便如此,支付的老農津貼仍無法立即下降,除直轄市負擔每人2000元,其餘都從農委會預算撥補,每年達500多億。今年不過微調256元,就增加17億預算。
多數農民支持改革 希望制度化
龐大的財政負擔讓年金改革委員頻頻發言。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表示,老農津貼一年花540億,主計處未列入潛藏負債,原因是老農津貼是暫行條例,重點是還要「暫行」多久?希望政府能推動國保與農保合併,讓暫行條例及早落日。
其實,政府早在2007年8月8日公布國民年金法時,就希望農保納入國民年金保險,預定2008年10月1日施行。未料施行前,立法院突然喊卡。
當時立委的理由是,農保只要交78元,國保要繳好幾百元,以目前費率計算是878元,農民會無法負擔。但是政治人物為選票考量的結果,又讓農保改革回到原點,成為這次年金改革的對象之一。
累計30年來,政府貼補農保(1489億)、發放老農津貼(7748億),累計9237億元。
將來若不改革,只會持續增加。因農民年齡老化,身心障礙、死亡等事故風險集中;老農津貼又依物價通膨調整,只增不減。每年老農津貼已佔農委會約45%預算,影響其他農業發展項目。
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李瑞珠指出,農保跟老農津貼不是社會保險,這次年金改革要好好處理。
年金改革委員會執行長林萬億也說,農保沒有老年給付,由老農津貼替代,「在社會保險設計是很畸形的」。
多數農民也贊成改革,予以制度化。今年38歲,在屏東高樹鄉種蜜棗的潘志民說,年輕人都理解年金穩定的重要性,多繳錢,將來就多領一點,才能讓農民活得有尊嚴,保障老年經濟安全。
老農的沉痛心聲〉【不希望變成被施捨的乞丐】
今年55歲的劉建明在高雄大社種帝王芭樂,他替老農感到不值,政府以福利發放老農津貼,讓人感覺像「被施捨的乞丐」,很沒有尊嚴。
從小在香蕉園長大的他深知農夫的辛苦,並不想務農,但命運卻作弄他,種起芭樂。
他今年80歲的母親劉陳實,20歲嫁給父親,開始種香蕉。經年累月扛香蕉扛到脊椎側灣,開兩次刀還不會好,現在仍駝著身子,已無法行走。「她領7000多元過分嗎?」他反問記者。
連結婚33年的太太都抱怨:「很後悔嫁給你。」「種水果很辛苦,每次她抱怨,我都不敢吭一聲,」劉建明說。
過去父母嘗過的苦頭,他正在經歷。每天清晨4點起床,做到天黑是家常便飯,最怕的是天災。去年高雄兩次颱風讓收成減損一大半,只好向農會借錢,度過難關。
今年7月8日,尼伯特颱風來襲,魚丸般大的芭樂不是受損就是掉落,平常可以套袋12萬個,勉強只套了4萬多個,還不保證一定可採收到4萬顆芭樂。每次只要聽到颱風要來,全家就坐立難安,祈求老天爺賞口飯吃。
沒想到今年的秋節前夕,莫蘭蒂強颱又來攪局。儘管太太安慰他:「中秋夜要烤肉,全國民眾念力很強,颱風應該會跑掉。」
雖然中秋夜晚,颱風真的走了,僅剩下的4萬多個套袋,在這次風災中也幾乎全數陣亡,1/3芭樂樹臥倒,下半年的收成要泡湯了。
「我忙到沒時間抬頭看夜空,所以你問我有沒有看到月亮,我真的不知道?」他欲哭無淚,忙著收拾殘局。
最令他委屈的是,這次年金改革,農保、老農津貼被很多委員質疑沒有繳費,怎麼領年金?劉建明說,從農風險高,非外人可理解,老農津貼被委員罵個半死,「他們書讀得比較多,我們書讀得少,只能逆來順受。」
他也替70、80歲以上的老農叫屈,不要小看這筆錢,幾乎是不少老農唯一生活來源,因為很多不孝子變賣農地,棄養父母。「我不反對年金改革,希望各職業別都能制度化,但差距不能太大,」劉建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