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問題,看你是不是會跟孩子溝通的父母!
全文共2346個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千萬不要以為溝通是在有衝突和矛盾的時候才重要,平時愉快、積極的時候溝通更重要。
如果我們學會看到行為背後的需要,孩子就不會對父母輕易關上房門,大聲說一句:反正你也不懂。
研究表明,只有5%的人生學習來自教誨,而我們能記住的95%均來自家庭和社會的互動。
好的溝通並不僅僅在於說話的語氣,這只是表面,根本的原因是它有良好的溝通理念和溝通方法。
你是一個教育目標明確的家長嗎?
你希望培養孩子具有什麼品質?為此你都做了什麼行動?
有人問,這和溝通有關係嗎?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像我們在海上航行漫無目的,迷失方向,剩下的就是時間消耗,有可能還會覺得疲憊、慌亂甚至絕望。
如果明確目標,生活中,我們還會不會做一些違背自己初衷的事情呢?
我們希望給孩子自信,但是報了很多他不喜歡、不擅長的興趣班,孩子變得消極抗拒;
我們希望孩子獨立,但是不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一直替孩子做選擇和決定;
我們希望孩子少玩電子產品,但是我們回家一直看電視、玩手機?
專註長遠目標,會讓我們正確地審視自己當前的行為,也讓我們更清晰地關注到最重要的事情,不會因為別人家的孩子一舉一動,不自覺地比較和動搖。
仔細審視我們列出的那些希望孩子成人後所具有的品質,把它們套用在自己身上,你將更清晰地看到,你需要具備哪些品質,為你的孩子樹立榜樣。
你能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要嗎?
很多時候我們不清楚行為背後的需要是什麼,所以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他天天說不想上學,你問他原因,他說因為自己臉上長了青春痘,你的反應會是什麼呢?
你會不會說:多大點事啊?誰看你啊,你不說我都沒看見!
還是你能從孩子行為背後讀懂: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在意自己的形象,並且特別在意同伴的評價,他的背後是需要同齡人的關注、認同和歸屬感。
如果我們學會看到行為背後的需要,孩子就不會對父母輕易關上房門,大聲說一句:反正你也不懂。
當然,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要,不意味著他用什麼方式滿足都是對的,滿足需要的方式有恰當不恰當之分,我們可以選擇更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
比如上面的那個例子,我們可以對孩子表示理解,接納他的情緒,然後用其他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去醫院看醫生、塗一些藥膏、調整一個髮型……替代“不上學,不見人”的解決辦法,有了這個溝通理念,我們能大大減少衝突,也能和孩子一起找到新的解決方法。
你會給孩子的付出及時的肯定嗎?
聽到肯定,可能我們想到很多育兒方法,都說獎勵、表揚對於孩子行為的作用。
但是這裡強調的是肯定,不是物質的獎勵。
孩子為我們也付出很多,可是為什麼我們時常感受不到呢?
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覺得孩子是被照顧的,沒有能力給予,或者我們習慣關注孩子的問題,不懂得花心思肯定孩子正面的奉獻,容易回復一句:行了,好好學習,趕緊寫作業吧……
當我們沒有及時給予孩子付出與肯定的時候,我們就像在拒絕孩子送的禮物。
千萬不要以為溝通是在有衝突和矛盾的時候才重要,平時愉快、積極的時候溝通更重要,這就好像在給我們親子關係的“情感賬戶”存錢,平時維持良好的賬面表現,發生分歧的時候才至於“情感賬戶”餘額不足,與孩子爭吵、抱怨啊!
你會使用尊重的語言與孩子溝通嗎?
語言是溝通重要的工具,但語言也是一把雙刃劍。
陪孩子寫作業,絕對是父母與孩子衝突的高發地,我們想像一下,這個時候是不是也常用批評、指責的口吻和孩子對話呢?
使用尊重的語言,最重要的四個步驟就是表達: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別小看這簡單的幾個詞,作用很大。
客觀觀察:說出客觀的觀察,強調的是不要主觀的評判。
觀察就像一個攝像機記錄事實而已,想像一下,攝像機會不會說:你太調皮,你太不認真、你太懶,你太粗心……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兩種說法的區別:
你太懶了!(評判)
現在已經十點了,你還在床上。(觀察)
你太馬虎了,一點也不認真!(評判)
我看到你題目還沒讀,就開始做題。(觀察)
覺察感受:感受是在傳遞內心的聲音。
如果我們對自己和孩子的感受不敏感,就會錯過很多心靈鏈接的機會。有時候說出感受,問題就解決了。比如一位媽媽分享她表達感受後驚喜——
以前她總是和孩子說不要光腳在屋裡跑,孩子就是不聽,後來她說:我看到你總是光腳在屋裡跑,我擔心你著涼。
孩子立馬就起來穿鞋去了。
明晰需要:知道感受之後,我們需要看看產生它背後的原因,尤其是消極感受,都是因為某一種需要沒有滿足。
比如說我太累了,因為我需要休息;
我覺得委屈,因為我需要被公平對待;
我太生氣了,因為我需要你的理解。
尊重孩子和尊重自己的需要一樣重要,我們都要考慮如何滿足。
比如我們想周末終於可以早晨多休息一會,需要睡覺,可是孩子的精力無限,他的需要是陪伴,要你早起陪他玩。
清晰雙方的需要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比如你可以提前準備好拼圖、積木、繪本,讓他早晨在你身邊安靜地玩一會,你繼續躺會,或者你可以周六休息,周日早起陪他玩……
提出請求:首先請求要是可執行的,什麼是可執行呢?
可執行的意思就是要具體、明確,不能太模糊,孩子聽了完全不知道要做什麼。
過馬路的時候,你不要亂跑。(×)
過馬路的時候,我要你拉著媽媽的手。(√)
你能不能考慮別人?(×)
接下來的十分鐘我打電話,你說話要小聲一點好嗎?(√)
你不能看看房間有什麼可以做的嗎?(×)
你能幫我花10分鐘把地上的玩具都放在箱子里嗎?(√)
另外,注意,我們提出的是請求,不是要求,要求是必須要執行的命令,而請求是尋求合作的態度,需要雙方協商達成一致,
請求意味著我們要接受可能被拒絕的風險。
這裡面深層的溝通理念就是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是彼此尊重、平等的關係,不是單方命令的服從關係。
你是控制型還是賦權型育兒方式?
控制型育兒方式的典型表達
我要你馬上去做!
不要讓我說第二遍!
不要犟嘴。
我知道你想玩,但是你得先……
我得跟你說多少遍。
賦權型育兒方式的典型表達
咱們一起想一個解決辦法吧!
我想聽聽你的建議。
你願意嗎?
我想知道這會兒你需要什麼?
聽到這個決定,你有什麼想法?
賦權型育兒方式,體現的都是考慮對方的想法,這正是溝通的本質。
溝通的本質就是雙方協商,而不是“你贏我輸”或者“你輸我贏”,溝通的意義在於尋找第三個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