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人中,許多人由於各種畏懼心理,反而被障礙的寸步難行。
一、畏懼生活
整天為眼前的生活和未來生活顧慮重重,總怕生活沒有保證。因此雖修行,心卻不能清靜,總有後顧之憂,故難以修出清靜心。其實,今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今生掙多少錢花多少錢皆是定數,何況天無絕人之路。
修行人的生活越簡單越好,只要能維持生活就行,其它一切時間、精力都放在修行和度眾生上,其它別無多求。擔心生活者,只是杞人憂天,心生妄念,反而給自己修清靜心設置了障礙。
印光大師在深山修行時,每年只種365棵芋頭,每天只挖一棵,下面長幾個就吃幾個,沒有就不吃,一切隨緣。我曾見過一位現代修行者,每月300元的退休工資,供養師父200元,自己只留100元,每天只吃一個饃,毫無牽掛。
二、畏懼惡名
在修行、度眾生的過程中,總怕別人議論自己。由於一些人暫時不理解,或許還會毀謗、誤會、攻擊自己。怕落下不好的名聲,由此而心生委屈和煩惱。並障礙自己在修行路上畏首畏尾,畏縮不前。
這是由於一方面還未看破、放下虛名,才畏懼落下罵名。另一方面,還未悟到凡是這些誤會、誹謗、攻擊自己的人和事,都是幫自己修定力和忍辱的助緣。在開悟真修者看來,實為難得,是大菩薩來助自己修行證道,不僅不生委屈和煩惱,反而應該發自內心地感謝他們,是他們在幫助自己斷盡塵沙煩惱。如果沒有這些修行的助緣,菩薩行「六度法」中的「忍辱」又如何成就?
過去有一典故:一對未婚男女相戀,女有身孕生子,父母逼問與何人所為,女不敢說出真情,謊稱是臨村寺中的老和尚。鄉民圍寺怒罵和尚,並把孩子推給和尚,和尚一句話也未解釋,接過孩子回寺撫養。幾年後,女子良心不忍,說出實情。鄉民知錯,跪拜寺門請罪,和尚仍無一句怨言,把孩子還給女子,回寺打坐。此乃已修行證道的高僧,對惡名和清白已無分別,只是藉此因緣修鍊忍辱和定力而已。
如果畏懼惡名,說明還在分別善惡,執著虛名。別人誇讚你時,你就高興,同樣是動心動念,在分別好壞,失去了定力和清靜心。別人對你的誤會和毀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大多是業障現前,如明此理,既修忍辱,又可隨緣消業障,有何煩惱?
其實,順境、逆境都是人心裡分別出來的,對自己有利就認為是順境,對自己不利就認為是逆境,然後又分出個好壞來。從宇宙本性的角度來看,順逆只是兩種不同的客觀存在,根本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緣聚緣散的作用而已。如明此理,無論何境都是幫自己凈心修定的助緣。
如此才能精進,才能在萬緣之中放下萬緣,在萬境之中修出清靜心。如能悟透本性真空,罵名何在?有位同心大德,別人由於觀點不同曾罵他「放狗屁」。他卻恢諧地說:「放是放下、輕鬆之意,狗是忠誠之意,屁是通暢之意,又有何不好,儘管來吧,我這裡已經開始接功了。」這就是開悟者的煩惱轉菩提。
三、畏懼過失
害怕自己有過失,怕別人不理解而埋怨自己,因而在為眾生做事或度人時畏首畏尾,顧慮重重,不敢大膽地行菩薩道。甚至躲在家裡不願與眾生接觸,怕自己粘上什麼是非。這樣的修行並非真修行,真修行的人必須在生活中磨鍊自性。在與眾生交往之中,錯誤是難免的,是很正常的。
如果怕腳上磨泡就不敢爬山,你就永遠也不能領略山頂的無限風光。如果你怕風浪而不敢行船,那麼你永遠也到不了輝煌的彼岸。風浪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不正常的是你的心理,這仍然是你心理自設的障礙。如細分析,害怕過失實際上是尚未放下虛名和小我,寧可放棄度眾生,也不願為眾生承擔責任,還是自私自利、心胸狹小的心理。
在修行過程中,要想斷掉塵沙煩惱,必須在度眾生的過程中才能發現和消除。由於你畏懼過失而不敢度眾生,你就不可能發現自己的塵沙煩惱。煩惱和障礙不除,何日能登達彼岸?
因此在末法時期,只靠自己修行而不度眾生是不可能成就的。這種畏懼過失而不敢行菩薩道的人,不明白自己與眾生的關係。修行者如大樹,眾生如土壤,是大樹需要土壤,而不是土壤需要大樹。大樹要想成材,如同修行人想成佛證道,在修行過程中需要各種各樣的助緣來助你成道。即使是你已開悟,也僅僅是修行的開始。
你需要在世間與眾生的交往中去證,去檢驗你悟得真理。在這個過程中,同樣不是一帆風順的,也需要一個長期的磨性和漸修過程。因此,有過失是正常的,無過失倒非正常,而且不可能沒有過失。而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是沒有的。
深一步來講,宇宙的本性中是沒有過失和缺點的。所謂的「過失」也是人心裡分別出來的。即使你做的再適當,也難滿足眾人之心。所謂「眾口難調」正是此理。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挑毛病,怎能不分別出所謂的「過失」?其實,所謂的過失也是虛妄,也是人心裡想出來的,這本身就不是正知正見。如果因此而畏懼過失,則是心隨境轉,障礙著自己寸步難行。
這種畏懼過失的心理,大多是由過於執著「善」所形成的。在一個開悟者的心裡,自己和別人都沒有什麼過失和缺點。宇宙的一切都是本性中顯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只有作用,而無好壞。一切都只是隨緣去做,即使是殺盜淫妄,也都是正常的,不過是因緣果報的顯現而已。只有存在分別心的人,才會分別出「過失」,而且因畏懼過失而被其所障。
四、畏懼困難
許多修行人誤認為學佛道路非常艱難,只有慧根好的人才有希望修成,自己沒有希望。因而自暴自棄,知難而退。這些人不明白慧根是怎樣產生的。一般修行人所說的慧根,是指你前世修行所打下的基礎,前世修行過程中清靜心多一分,習氣少一分,就離本性近一些,慧根就相對好一些。反之慧根則差一些。慧根既然是你前世修行的基礎,自己如果慧根差,說明自己前世沒有下功夫修,今生對於來世而言也是前世,今生如不努力,更待何時?
但是,在開悟人心裡,根本不存在慧根的優劣問題。眾生是一個法身,本性完全相同,無優劣之別。只是你自己因放不下而被障蓋了本性的顯現。說得再確切一些,是你自己的大腦不停地在思想,被妄念轉成的「識」,障蓋了你的根本智。其實,「修道不難,唯嫌撿擇,成道不難,放下既是」。更多的修行人則是被惰性所障,貪圖享受,害怕各種困難。
例如:打坐時腰酸腿疼而不能堅持;怕冷、怕熱,怕起早而不能睡懶覺;有一點病就疑惑動念,畏懼不前,停止了修行。
由於貪圖享受,還會給自己找出種種借口:「我工作忙,生意忙」;「家裡有孩子上學」;「我還要照顧孫子」;「我愛人不支持我修行,總干擾我」;「我還要照顧老人」等等。總之,如果不想下功夫去克服困難,破除惰習,能找出一百條理由為自己開脫。
這些障礙都是來自內心,貪圖享受的懶惰習氣是修行的最大障礙,是尚未修出浩然正氣的表現。
科學的發展,是在引導人類走一條逐漸享受之路,使人類惰性越來越大,在這種大環境中,修行人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墮落的非常快。因此,修行人必須時刻提起警覺之心,萬不可貪圖享受,滋長惰性。只要惰性還在,就必然墮入三惡道,又何談成佛?
每個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惰習,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從小未吃過苦,更貪享受,主要表現在貪吃、貪睡方面。雖信佛,但又不能吃苦修行,即使修鍊,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長期乃至生生世世被自己的惰性所障。
如果惰性不除,來世連人身尚且難保,又如何修行證果?
因此,修行的過程,就是改正習氣和戰勝自我的過程。只有破除自我個性,才能融入那整體的、平等的真我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