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沒做成好朋友,也沒給孩子立好規矩!是要將孩子推向叛逆,毀了孩子嗎?

應不應該跟孩子做朋友?

有人認為只有跟孩子做朋友,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內心;

有人認為跟孩子做朋友就失去了身為父母的尊嚴,“孩子不怕我,我還怎麼管他”;

也有人說,七分做朋友,三分當父母。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平等、真誠、互尊互愛才是正確的相處之道。

父母從上帝那裡被賦予權柄,出於愛,透過正確的方式,去管制,引導,和保護。

現代很多父母說他們要當孩子的朋友。坦白說,這種觀念並不正確。

我們這輩人小時候,一般都經歷過家長的粗暴教育,只要犯了錯,不問青紅皂白,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數落,還經常動手。

後來當我們有了孩子的時候,我們比父輩思想上更開明,讀了更多育兒的文章,開始推崇“快樂教育”“跟孩子做朋友”“凡事徵求孩子意見”。

可是在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很多媽媽發現,我們既沒有跟孩子做好朋友,也沒有給孩子立好規矩,兩頭都耽誤了……

1、朋友姜大娟一直想要個二胎

因為她兩口子都特別喜歡孩子,覺得人多了熱鬧,而且家裡經濟條件、看孩子的人手都還湊活。

但她9歲的女兒對此卻很敏感,一聽大人提起這件事就耍脾氣,賭氣不吃飯,哭哭鬧鬧還威脅媽媽:“不行,不能要!要了我就揍他(她)!”

薑大娟也很發愁,不太敢要了,真怕女兒腦子一時轉不過彎來,做什麼傻事。而且之前還有則新聞,一名女孩以自殺相威脅,逼母親放棄生二胎,最終,已經懷孕13周的母親含著淚去醫院做了墮胎手術……

薑大娟自己都說:“因為沒跟女兒溝通下來,這二胎也是越來越不敢生了。”

大家平時聊起這事的時候,有人覺得薑大娟是個不錯的母親,能顧及到女兒的感受,為了女兒過得開心、快樂,連二胎都不要了。

但我總覺得,這樣的親子關係其實不太好。要不要生二胎這件事,雖說跟家裡每個人都有關,但從本質上來說,決定權應該在父母二人,畢竟他們才是二胎撫養、教育的主力。

女兒的意見應該聽取,但並不應該佔有決定地位,況且對於一個八九歲、十來歲的孩子來說,她的認知能力有限,她對二胎的反感也基本停留在“弟弟妹妹爭奪父母之愛”的恐懼中,並不能真正理解二胎到底意味什麼。

說句實在話: 孩子的意見可以參考,但很多時候價值真的不太大。

而且另一個很讓人擔心的事情是,薑大娟的女兒才9歲,就敢用這麼強烈的形式來威脅父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那麼以後,特別是青春期的時候,會不會有更過激的行為呢?到時候還管得了嗎?

父母和孩子沒做成好朋友,也沒給孩子立好規矩!是要將孩子推向叛逆,毀了孩子嗎?

溫馨媽媽 2017-06-03 檢舉

2、“商量式”的教育,一般都是失敗的

前幾天,一位讀者留言求助說:

“我女兒都4年級了,自製力特別差怎麼辦?我倆都商量好的,放學先休息、吃水果,然後寫作業,但是她現在休息完了也懶得去寫作業,不管我再哄吧,就是磨磨蹭蹭不願意寫。

之前還說每天早起背《弟子規》的,還讓我給她買書,但是只堅持了4、5天,後來就沒怎麼碰了……”

我當時有點疑惑地問這位媽媽:“無論作業還是背書,都算是孩子自己的任務呀,她堅持不下來想偷懶,您難道就由著她嗎?不督促一下嗎?”

這位媽媽說:“我跟她好說好商量了,她不聽啊!”

我問:“除了商量,態度有沒有再強硬一點?畢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這是不能商量的。”

這位媽媽沉默了一小會兒,說:“我不想做那樣兇神惡煞的媽媽,我想跟孩子做朋友,溫柔地引導她,我覺得這才是長久之計。”

當時聽這位媽媽說這些話的時候,我能明顯地感覺到,她是個非常溫和的媽媽,用一種朋友的姿態來教育女兒,極力避免發火,希望女兒能“良心發現”,履行彼此的約定,好好寫作業、早起背《弟子規》。

但是一個4年級的孩子,自製力能有多強呢?我們把所有事情都寄託在孩子的自覺性上,真的靠譜、真的算是對孩子負責嗎?

3、父母就是父母,永遠成不了朋友

朋友關係是以完全的平等為前提的,彼此間並沒有上下關係,也沒有明確的責任和義務。

但是父母跟孩子的關係就不一樣,天生有長幼之分,而且在彼此的相處中,父母手中是有一點“權力”的,要發揮撫養者、引導者、管教者的作用。也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適度的“威嚴”,要令孩子感到“敬畏”。

要知道,一個孩子能健康成長的前提,是他有“敬畏”之心,害怕點什麼東西。

比如,小孩子並不知道學習是咋回事,但因為害怕父母、老師的批評,仍會選擇堅持上學、寫作業;

小孩子有時對奶奶很不滿,但是害怕道德的譴責、害怕挨父母的責備,就不敢罵奶奶、打奶奶……

而很多整天喊著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認不清親子關係的實質,很容易就放棄了自己的“威嚴”。

結果孩子在成長中,整天被父母、老人寵著,誰都不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得不到滿足就哭鬧撒潑……

後來到了青春期,父母更管不了了,畢竟孩子小時候就不敬畏你,長大了更不敬畏你。

4、最好的教育,永遠是堅定而溫和的

網上有很多告誡父母要控制情緒的文章,大體意思就是說,父母發火對孩子非常不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每次看完這樣的文章,就有媽媽留言懺悔:“原來發脾氣的危害這麼大,以後一定改”“我很愧疚,竟然對孩子這麼凶”……

但實際上,有那種完全不發脾氣,每天笑眯眯地就把孩子管教好的家長嗎?幾乎沒有!

其實,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且大多數情況下,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時,你不嚴厲一點他根本不當回事,也不會去改。

那些因發脾氣而對孩子造成了傷害的父母,一是懶,二是弄錯了順序。

有些父母總在教育上偷懶,每當孩子做錯了事,他們隨口就是一句斥責:“又把褲子弄濕了,欠揍!”“跌倒了活該,說了不讓你跑這麼快的!”……除此之外,他們什麼辦法也沒有,也懶得去找別的教育辦法,隨口罵、隨手打多簡單呀!

弄錯了順序是指,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時,先不發脾氣,而是嘮嘮叨叨給孩子講道理,當講到自己都煩時,就忍不住發脾氣,到頭來什麼效果都沒有。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面對一個摸火的孩子,你要做的是先把孩子拉開,而不是先給他解釋為什麼火不能摸。”

所以說,當孩子犯錯時,特別是犯了一些很危險、原則性的錯誤時(比如摸插頭、擰燃氣灶、不寫作業),正確的教育順序是先態度堅決地指出問題,震懾住孩子,然後再語調溫和地解釋原因。

打一巴掌給個棗的方式,永遠比光打巴掌或者光給棗有用得多。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