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小部分的小朋友是絕對配得上野蠻的稱呼,因為一言不合就動手的,甚至動不動就去搶其他小朋友的東西,這讓家長們苦惱極了,下面一起來看看產生野蠻行徑的原因以及相關知識點。
產生野蠻行徑的原因
一、特殊階段的心理特點:
三歲前的寶寶都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想發展自我但能力不足、又加上人我概念還不清楚,是寶寶發脾氣最主要的原因。而情緒表達能力有限,動作比語言發展快,則是造成寶寶用“野蠻”的行為來表達情緒的因素。咬人、打人、不講理……種種反應, 其實寶寶都是在表達對外在環境的感受,也就是在告訴爹地媽咪“我有話要說”喔!
還有的小朋友,打人根本不是因為要攻擊對方,而是向對方表示友好,或者把打人當作好玩,只是他的行為看上去像是打架,而且不懂得輕重。比如親小朋友的時候像是在咬人,摟著小朋友的時候像在摔跤,弄疼了被親被咬的小朋友,那兩個人就打起來了。
二、家庭因素:
1、父母過分溺愛造成孩子非常任性。在與小朋友交往中發生意見有分歧,他不會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而選擇了打架或罵人的方式。有少數父母本身舉止不文明,雙方愛吵架,甚至打架,摔東西,久而久之孩子就模仿父母。孩子在6歲以前主要以家庭中最親密的人為模仿對象,如果父母之間存在暴力衝突,或者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如果遇到孩子出現問題,經常用暴力解決,而不是講道理的話,孩子就會從中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
2、如果家庭缺少溫暖,或者父母太忙而忽略孩子、很少與孩子交流,缺少愛的孩子,往往會發展為兩種傾向,一種是封閉自己內在的需要,表面上顯得乖巧聽話;還有一種就是富於攻擊性,用暴力去保護自己。
寶寶野蠻行徑分類
1、取樂性攻擊行為
以身體、言語或工具直接或間接地向其他人實施攻擊,以取得心理快樂,精神愉悅。
2、報復性攻擊行為
有的孩子受了別人的氣,採取“以牙還牙”的方式,從而使得攻擊行為更加嚴重。
3、習慣性攻擊行為
頻繁的攻擊性行為形成了習慣,在情緒低落或者亢奮時都有可能發生,而且形式多樣,或說粗話罵人,或隨手亂摸等。
4、遷怒性攻擊行為
當孩子受到批評時,感到心中憤憤不平,但他們知道這種情緒不能向老師和父母發洩,而只能把怒氣發洩到其他小朋友身上。
5、模仿性攻擊行為
在流行的電視、電影、遊戲中,模仿其中的暴力行為。
寶寶為什麼會有壞情緒
寶寶在半歲之前,情緒反應和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息息相關。然而,隨著身體機能的發展,半歲以後的寶寶,支配自我行動的需求也開始不斷增加,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會感到失落和憤怒。剛開始,因為能力上的限制,負面情緒會隨注意力的轉移而很快就消失。到寶寶九個月大左右,情況就會有些改變。這時,寶寶會因不順意而發脾氣,並會對著大人用敲東西甚至打人的方式表達憤怒。
寶寶從1歲半開始自我意識增加,處於發展自主性的階段,開始有自主的能力,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和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能力又不足,表達能力又有限,還不知如何處理情緒,所以透過行為表達他的受挫折和不滿,反應和方式都是很直接的。
上面文章為你講解的關於產生野蠻行徑的原因的知識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寶媽們,如果還想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點,敬請關注我們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