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改革讓臺灣新老兩代警察對峙街頭

▲“轉型正義”引發“斬首”風波

▲“一例一休”抗議此起彼伏

去年“5·20”就職時,蔡英文曾表示,臺灣社會的對立,“曾經激發出選舉時的動員能量,不過也因為這些對立,讓臺灣逐漸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她為此“誠懇地呼籲”大家拋下成見,拋下過去的對立。

言猶在耳,蔡英文執政屆滿一年,臺灣社會的對立情緒,不僅沒有消弭的跡象,反而因蔡政府的種種泛政治化施政,進一步激化升高。

“轉型正義”激化族群對立

所謂“轉型正義”,指的是“民主政體下對過去威權‘政府’不正義行為的調查、矯正與賠償”。作為蔡英文反覆宣示的“政治價值”,新政府一年來許多重大立法與決策都是據此推動。

但這個打著“促進社會和解”幌子的“轉型正義”,卻成為一年來撕裂島內社會的亂源。蔡英文一上臺,就出手修改課綱,強化“臺獨”史觀,挑起“去蔣化”議題。這股風潮在今年“2·28”期間達到高峰,島內各地陸續發生強拆蔣介石銅像的事件,統派與“獨派”爆發直接衝突。“獨派”隨後製造多起“斬首”蔣介石銅像事件,並因此引發八田與一銅像被斷頭風波。這種不同族群之間的仇視與報復情緒,至今仍在島內發酵。“斬首”這種充滿極端色彩的舉動,不僅意味著臺灣族群對立的噩夢重現,而且更具暴戾之氣。蔡政府充滿政治取向的“轉型正義”,正在深度撕裂島內社會。

“黨產條例”加劇藍綠對立

除了被視為社會亂源的“促轉條例”外,蔡政府備受詬病的還有“黨產條例”。

對於民進黨來說,國民黨的黨產問題一直是民進黨的“選舉提款機”。在全面執政之後,蔡英文及民進黨終於按捺不住藉此徹底打趴國民黨的念頭,從“黨產條例”的立法粗糙及過度授權,到“黨產會”缺乏正當性和代表性的組建,蔡政府公之於眾的說法是“建立政黨公平競爭環境”,但真正乾的就是對國民黨“抄家滅黨”。

綠營人士甚至難掩興奮地公開表示,一旦黨產被完全凍結和清算,國民黨最多隻能存活到今年年底。因為按照這種清算力度,國民黨不僅沒錢支付黨工工資、退休金,還將倒欠蔡政府天文數字的款項,這家“百年老店”只剩破產一條路。

從狙擊對手的角度,“黨產條例”算是一個政治狠招。但對意圖全面執政的蔡政府來說,這步棋必然加劇藍綠對立,徹底鎖死藍綠和解的大門,讓臺灣徹底陷入無休止的內耗內鬥之中。

“一例一休”引爆勞資對立

所謂“一例一休”,簡單說就是每週有一天為“例假日”,員工必須休假。如果加班,要給雙倍工資還要補假;另外一天為“休息日”,資方可以支付加班費後要求員工加班。

這個看起來簡單的改革,推行後卻引發無休止的爭議。資方首先反彈,因為新制會讓他們額外僱傭更多勞工,增加很多成本,對中小企業形成致命衝擊。而蔡政府作出的“砍掉7天法定假日”的妥協之舉,又激怒了勞工群體。勞工團體質疑,“休息日”是政府為了幫資方剝削勞工創造出來的名詞,在勞資雙方協商能力不對等下,等於用“休得到的假”換來“休不到的假”。

新制上路至今,資方質疑、勞工投訴不斷,勞資雙邊都怨聲載道,社會爭議及對立非常激烈,也讓第一線面對勞資雙方的地方官員不勝其煩。

蔡政府重點推動的“一例一休”新制,創造了罕見的多輸局面,也讓島內社會對其施政能力幾近絕望。

“年金改革”挑起世代對立

“這是攸關臺灣生存發展的關鍵改革,我們不應該遲疑,也不可以躁進。新‘政府’的做法,是發動一個集體協商,因為年金改革必須是一個透過協商來團結所有人的過程。”

這是蔡英文就職時,對年金改革的公開喊話,足見其重視,也成為今天打臉的鐵證。因為這項改革不僅躁進,而且毫無協商過程,將退休軍公教人員塑造成“貪得無厭的既得利益者”,對島內社會的政治化撕裂讓人心驚。

從超過12萬人的“9·3大遊行”,到在立法機構埋鍋造飯長期抗爭的“800壯士”,蔡政府的年金改革,除了將被汙名化的40萬退休軍公教逼上街頭,也等同在世代之間和階層之間,澆上汽油,再扔下火把,鼓動民粹化互鬥,瓦解島內社會互信。而退休警察(抗議者)與現役警察(執法者)相互對峙喊話的奇特場景,也成為蔡政府上臺後的一道景觀。

“前瞻計劃”刺激南北對立

用8年時間投入逾8800億元(新臺幣,下同)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是蔡政府“拼經濟”的最大手筆。但就算是這樣的“經濟施政”,也因為執政黨的過度政治化操作,淪為又一項鬥爭議題。

該計劃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看不到半點前瞻性,而是直接觸發了臺灣社會的南北對立問題。

蔡英文與林全反覆強調該計劃“沒有顏色之分”,幾乎是現代版的“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張8800億的“大餅”,分給綠營執政縣市的接近九成,而藍營執政的幾個縣市基本上只有喝湯的份;相比獨佔兩成五預算的高雄市,臺北市與新北市可以說直接被略過。由此引發的政治口水戰中,南北孰重孰輕、孰富孰貧等話題頻頻丟擲,進一步刺激臺灣的南北情結,對千瘡百孔的島內社會造成進一步的撕裂。

圖片來自“聯合新聞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