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曾出現過很多神奇人物,那麼有一位高僧叫鳩摩羅什(344-413年)的,就是其中之極品。        

         

       其祖籍天竺,混血,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祖上世代為相,自幼天資超凡,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隨母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既通梵語,又嫻漢文,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        

         

      384年太祖呂光取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甘肅涼州,鳩摩羅什在甘肅涼州待17年弘揚佛法,學習漢文,401年入長安,至409年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系統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其中「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三論宗主要依據;《成實論》為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為天台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為凈土宗所依「三經」之一。        

         

      那麼關於這位大師的典故很多,就連蔡巴•貢噶多吉所著述的《紅史》上也有記載:        

         

         

 

       

      前秦時期,有一印度的老班智達對國王說道:「在印度和西羌之間的一個小國里,有以前釋迦牟尼上升三十三天建立的佛祖十二歲時的等身像即覺臥像、佛的舍利以及名叫鳩摩羅室利的班智達,因其國狹小,此珍寶在彼處對眾生利益不廣,請陛下發兵取來,將對眾生大有利益。」        

         

     此王駕前有一丞相及一統兵將軍,於是國王派將軍領兵四十萬眾前往。大軍到達該地時,該地之王問道:「上國與我等並無仇怨,大軍為何來此。」將軍回答說:「要取覺臥像,佛祖舍利、班智達三者,若不與即行交兵。」該地國王說道:「覺臥像和舍利此處實有,可以送上,班智達已於去年去世,遺有一子,名叫鳩摩羅窮哇,年屆十八歲,也可送上。」於是將三者送出。將軍統兵將這些帶回,路上將軍想道:「佛祖舍利亦不知真假,此小孩帶回隻恐也無多大益處。」因此一路不甚禮敬。        

         

      一日,彼等正騎馬趕路,路邊有一匹母馬長嘶一聲,將軍所騎的戰馬也長嘶一聲,此時班智達不禁失笑,將軍問彼為何發笑,班智達答道。「此母馬有一馬駒因食草飲水滯留在後,母馬恐馬駒在眾軍隊列中迷路,故向馬駒喚道:我已至此,可速趕來,以免迷路。」將軍對班智達此語疑惑不信,片刻之後,果見路邊有一馬駒正在吃草,將軍之乘馬長嘶一聲,馬駒(114)也嘶鳴一聲,立即奔跑過來,於是將軍傳令讓眾軍讓開道路,使馬駒跑到母馬跟前,將軍因此對班智達產生敬信。後來又有一日,軍隊在一座山的山腰上紮營,班智達說道:「我等不能在此紮營,今天半夜將發洪水,在此紮營恐眾軍將被洪水沖走。」於是將眾軍移至十里以外的山頂上駐紮。當夜果然洪水暴發,山的四周被洪水淹沒,變成大海。由此,將軍對覺臥像,班智達,佛祖舍利三者產生信仰。        

         

     他們一行人在返回國王都城的途中,聽說前秦國王已死,後嗣斷絕,原來的丞相當了國王。於是將軍召集自己的四十萬軍隊,佔據四川和二十四座州城,自己當了國王。後來,當了國王的丞相的後裔從當了國王的將軍那裡迎請覺臥像,佛祖舍利,班智達到長安,他對班智達十分優禮尊崇。因班智達有十位夫人,所以僧人們對他並不信服。        

         

      有一天,當寺院里敲響檀板,召集僧眾舉行誦經大會時,班智達不給僧眾供給飲食,而是給每個僧人發一碟鋼針。僧人們誰都不能把鋼針吃下,這時班智達說道:「你們這些潔凈僧人不能食針,我這戒律不凈的僧人卻能吃下。」說完將所有的鋼針吃下,從此僧眾對班智達的疑惑全部消除。        

後來,班智達有一個名叫周和尚的門徒,很有法力,國王十分崇信,他奪去了國王對後宮嬪妃的寵愛。王後對此十分惱怒,於是將自己的一雙鞋藏到周和尚的坐墊底下,然後哭著到國王跟前訴說:「班智達調戲於我,我堅決不從,他將我的一雙鞋奪去。」國王對此雖然不信,但眾大臣前去查看時,從班智達坐墊底下找出了王後的鞋子。因此將班智達問罪斬首,流出之血都變成奶子。班智達自己用手把斬落的頭拿起,放到脖子上。併到寺院中向大眾講經,講畢,其頭落到胸前方才去世。        

         

 

       

         

    以上的內容是史書所記載,應當比較可信。        

         

    而對於世俗之人,喜歡津津樂道的是其那帶傳奇的婚姻:        

    鳩摩羅什是一代高僧,但卻曾有過兩次婚姻經歷。第一次是在前秦時,當時前秦將領呂光率兵攻破龜茲,時在龜茲的鳩摩羅什也被俘。鳩摩羅什此時已經是西域佛教領袖,聲名遠播,以至於前秦皇帝符堅對他也非常欽仰,「密有迎羅什之意」,苻堅命呂光(337―399年),討伐龜茲,實際也有要得到鳩摩羅什的用意。盡管如此,論年齡,鳩摩羅什卻還很年輕,「年齒尚少」,所以呂光便強迫他與龜茲王的女兒結婚,鳩摩羅什自然不肯,呂光就將鳩摩羅什灌醉了,把他和龜茲王的女兒關到一起,最後被迫和王女結合了。        

鳩摩羅什的第二次結婚,嚴格說來不是結婚,而是與女性同居。鳩摩羅什被呂光俘獲後,一直在呂光的控製之下。後來呂光建後涼,他自然又成為後涼的臣民。後涼滅亡,鳩摩羅什再歸後秦。後秦皇帝姚興(366—416年),對鳩摩羅什仰慕已久,待以國師之禮。有一天鳩摩羅什在草堂寺講經,姚興及大臣僧侶等千餘人出席。但正當大家都肅容觀聽之時,鳩摩羅什卻忽然從講台上走了下來,對姚興說:「有兩個小兒站在我的肩上,要讓他們消失,必須用婦人。」於是姚興就宣召一個宮女去陪鳩摩羅什,「一交而生二子」。姚興認為像鳩摩羅什這樣「聰明超悟,天下莫二」的人,如果沒有後代實在可惜,因此後來又進一步賜給鳩摩羅什伎女十人,而且還不住僧坊,別立廨舍。對這一切鳩摩羅什當然還是予以拒絕,但迫於姚興的壓力,最後也隻得勉強接受。鳩摩羅什的第一次結婚似乎沒有產生不良影響,第二次就不同了。僧侶們開始紛紛效仿,在鳩摩羅什周圍掀起了一個縱慾熱潮。這種情況的出現對佛教的存在、傳播和佛教的聲譽都是極為有害的,鳩摩羅什認為不能任其發展,必須設法予以製止。        

有一天鳩摩羅什將眾僧侶召集起來,在他們面前放了一個缽,缽里裝滿了針。鳩摩羅什對他們說:「並不是隨便一個什麼人都可以蓄養女人,隻有像我一樣能將這些針都吃下去的才可以。」說著,鳩摩羅什就將那些針像吃飯一樣一個一個不緊不慢地都吃了下去。眾僧侶從沒見過,都深深嘆服鳩摩羅什的不同尋常,這才不再盲目效仿,而鳩摩羅什則仍然被迫與眾伎女生活在一起……        

大師圓寂前與眾僧道別時曾說:「凡所出經論三百餘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了,存其本旨必無差失。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鹹共弘通。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大師圓寂時,荼毗後果然舌根不爛,是為大師開佛知見,傳持佛心法印之明證!這一無價的舌舍利也保存至今,默默宣說大師之深悲遠慧與不朽功勛。        

         

       後人對其的評價也很高:
  「譯界第一流宗匠」——梁啟超。
  「鳩摩羅什對中國大乘佛教的傳播有功勞。」——毛澤東
  「羅什是離紅塵最近的高僧。」——理方法師
       


  鳩摩羅什不僅是佛典翻譯的巨匠,還是開創民族團結的先驅;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泰戈爾有句名言:「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句話正是鳩摩羅什大師一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