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這麼刻苦,眼睛難道不會近視的嗎?在那個沒有眼鏡沒有激光治療術沒有珍視明的漫長歲月裡,要怎麼熬過被老眼昏花和近視眼折磨的漫長歲月?

今天就來講講古人近視了要怎麼辦?        

文中涉及治療方法僅供漲姿勢,後果如何概不負責。

蠟燭一根400文,你用得起嗎?        

白天讀書自然光沒什麼大問題,眼睛勞損大多發生在夜讀的時候。        

先來說說古代的照明系統,先秦時期多用動物的油脂,放在特製的青銅燈罩裡,中間插上一根芯子,又叫“脂燭”。兩漢魏晉時期慢慢開始使用蜂巢裡產生出的蜜蠟,不過蜜蠟燃點低,遇熱馬上化為液態,因此沒有辦法做成蠟燭的形狀。        

當然這些只有貴族才用得起,平民百姓唯一用得起的照明工具是那天邊的白月光。        

       

△戰國時期的青銅鳥盤燈        

蠟燭正式發明大約是在唐代,白蠟是寄生在女貞樹上的雄性白蠟幼蟲的分泌物,宋、元間人周密所著《癸辛雜識》有專門記載:“每以芒種前,以黃布作小曩,貯蟲十餘枚,遍掛之樹間。至五月則每一子出蟲數百,遺白糞於枝梗間,此即白蠟,則不復見矣。至八月中始剝而取之,用沸湯煎之,即成蠟矣(其法與煎黃蠟同)。”        

白蠟熔點82.9℃,質地硬而脆,燃燒時不至於變成液態,這個時期蠟燭才能被做成細長的柱狀物使用。白蠟在明代時產量大增,從而取代蜜蠟而為製取蠟燭的主要原料。        

雖然蠟燭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形態,但是因為生產成本高昂,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蠟燭的。        

北宋時期秉燭每條400文,常料燭每條150文。按照北宋當時的物價來看,10文錢就可以買到一斗糧食,也就是現在的12.5斤。        

一條秉燭可以換500斤糧食。按照一晚平均燒3根來算,秉燭夜讀一晚上就要花費1200文,合1500斤糧食,這燒錢的速度比直接燒錢快多了。        

普通老百姓哪裡有錢這麼燒,他們晚上照明多用燈油,宋代的燈油一般為植物油,這些植物油既用來食用,又用來點燈照明。“慶元間,油錢每斤不過一百會”,即一斤燈油100文錢。宋代讀書人喬行簡酷愛讀書,常常夜以繼日,“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於青布褙袖中歸,燃燈讀書”,如此可見燃燈一晚耗費燈油大概5文錢,比起蠟燭確實要便宜很多。        

更窮一點的連燈油也燒不起,只能在晚上映著月光讀書。宋代石輅年輕時十分好學,“晝夜誦讀,貧無燭,至梯屋就月視書。”        

       

燈油燃燒時會冒出有害的黑煙,曾有記載“置燈帳中,帳頂如墨色”,腦補一下一邊讀書一邊沐浴在滾滾黑煙中的情景,想想都可怕。古人用它來標榜用功讀書,但不難想像使用燈油散出的黑煙對眼睛有多大負擔。        

總之,光線暗,加上燈油燃燒時冒出的黑煙,不得點什麼眼科疾病才怪。        

我們熟悉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宋代詩人楊萬裡、黃庭堅、陸遊都是眼疾重症患者。        

可憐的白老先生小時候讀書太用功,以致後半輩子一直生活在眼疾的困擾中,痛苦難耐的白先生傾畢生心血寫了《眼暗》一詩:        

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        

眼損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        

千藥萬方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        

本詩表達了他後悔當初用功讀書的思想感受,眼病好痛苦啊,惟願從此以後做個閉目和尚。用功學習是要付出痛苦代價的,白老先生希望大家以他為戒。

古人創造的治近視大法        

好吧,近視都近視了,來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緩解的方法,古人在這一點上做出了廣泛的探索,不過效果……        

       

《本草綱目·葛蒲》記載:“石菖蒲置一盆於几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菖蒲在古代被譽為“花草四雅”,可不單單是因為觀賞價值高,主要是因為它有吸收有害黑煙的功效。大概等同於電腦旁邊擺著的多肉植物,實用效果自行YY。        

也有人直接從燈油上著手,把普通的植物油換成枸杞子榨出的油,宋代趙浩《養病漫筆》記載:“枸杞子榨油,點燈觀書,能益目力。”        

       

老少咸宜的方法是外洗法,《蘇沈良方》卷七“治諸目疾”條,記載了一種外洗眼目法:“上盛熱湯滿器,銅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緊閉勿開,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湯沃,湯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為之,無疾一日兩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瞼毗癢。”        

方法就是打一盆熱水,用雙手灑在緊閉的眼睛周圍,據記載蘇軾本人因寫作過勞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興宗長期堅持洗目,“令昏目復明,遂能讀小字。”        

有沒有效果不好說。至少從講衛生這一點上,是不錯的。        

剩下的一種方法是吃中藥,藥補加上食補。《本草綱目》記載多種藥物有明目助讀的功效,比如蕪菁花“主治虛勞眼暗,久服長生,可夜讀書”,槐實“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蒼朮“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        

各種醫學典籍中也記載了不少方劑用於治療眼疾,比如加了磁石和硃砂的神曲丸;熟地、黃連、決明子、沒藥、菊花、防風、羌活、肉桂調製而成的地黃丸;巴戟天、肉從蓉、五味子、構祀子、菊花組成的菊晴丸;

       

除此之外,黑豆和枸杞也是治眼病的首選,《冷廬醫話》記載一人患上病目之後專服黑豆,並佐以洗目法,半年而愈,“因服小黑豆勿輟,凡二十餘年,迄今目光如舊,燈下可作細字,未始非此方之力。”        

至於這些東西有多大效果……只要看明清兩代皇帝都有不少戴眼鏡的就知道了。        


元明之際,禁咒術成為治療疾病的一個正式科目,病人術前齋戒百日,不行淫欲,施術當日焚香,沐浴,靜待作法。        


(犯眼咒)按:左手持劍訣,指眼誦咒畢,將眼吹三口。如吹太過,則瞳人反背,再將前咒誦一遍,呵一口,則瞳人如故。天靈靈,地靈靈,家先香火不安寧,廚灶前頭多穢犯,挖窖動土侵龍神,弟子念來神即曉,各安方位守家庭。我今拜請三光至,開爾翳障霎時明,一切火風皆滅沒,神龍依舊复天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另一種是火骨針灸法,大小骨針,用前先用火烤,刺入對應穴位,即可治療眼疾。《針灸易學·眼目門》、《奇效良方》、《針灸問答》都提示,灸大小骨空穴七壯,可以治愈多種眼疾,如眼瞼赤爛、迎風冷淚等等 。        

真的沒有眼鏡嗎?        

說了這麼多,似乎見效都不如一副眼鏡來得快,那麼,古代真的沒有眼鏡嗎?        

當然不是。        

眼鏡出現之前,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已經發明了讀書必備利器:放大鏡。國內現已發掘的最早的鏡片是東漢王室劉荊的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鏡,該鏡直徑1.3厘米,嵌水晶直徑1.1厘米,邊厚0.2厘米,中間厚0.3厘米,可以放大物體5倍。        

其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鑲嵌的鏡子也由水晶增加到了玻璃。        

真正意義上的眼鏡傳入中國是在明代宣德年間,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天文學獲得了極大發展,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應用促成了眼鏡的發明。此後,眼鏡被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清朝後期真正流行開來。        

清代的眼鏡片有水晶、茶晶、墨晶及玻璃之分,鏡片一般為圓形或者橢圓 形,眼鏡架梁有金、銀、銅、骨、玳瑁、牛角、黑漆木描金花邊及絲繩等等。眼鏡盒有圓形、橢圓形、桃 心型、長方形等,質地有綠鯊魚皮套、絲綢、紫檀木等等。        

清代早期眼鏡一般都用來進貢,只有皇族成員有資格享用,中期以後我國有了自己的眼鏡生產作坊,產量有所提升,但還是主要用來進貢,皇帝會把質量一般的作為賞賜賞給有功的大臣,得到賞賜的大臣會把這視為無上榮耀。        

       

△看起來就很貴的樣子        

對於大多數沒錢的普通人來說,還是乖乖回家吃藥洗臉吧,如果願意也可以嘗試下天靈靈地靈靈,太上老君快顯靈。一般來說,兩者的效果相差不大。        

參考文獻:        

1.毛憲民,2002,《清代宮廷眼鏡研究》,《文物世界》,2002(2)。        

2.張磊,2009,《中國古代燈具形制和照明燃料演變關係考》,2009(6)。        

3.張彥曉,2014,《宋代照明研究》,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黨偉龍,2009,《中國古代讀書人健康問題之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5.李慎,2007,《明清之際西洋眼鏡在中國的傳播》,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