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翁浩雯編譯】慢跑、馬拉松等近年來在台灣蔚為風潮,擁有運動的好習慣當然要實踐動得健康的宗旨。但您知道要如何在運動時保護雙腳避免運動傷害嗎?事實上大多傷害都來自長時間重複同樣的動作所造成,不過突然改變動作,也可能造成疼痛。美國健康網站《Greatist》提醒您跑步時該注意的事,以及當造成足底筋膜炎、跑者膝時該如何舒緩疼痛!

       

1. 堅守10%原則        

不要在一周內增加超過10%的路程。過分增加跑步的里程數只會讓身體過度練習,造成反效果。        

       

2. 暖身運動與收操        

不管是做什麼運動,都要記得暖身與收操。前者讓身體進入運動狀態,後者讓身體冷卻下來,使身體免於傷害。        

       

3. 正確的跑步姿勢        

流暢與效率是跑步的關鍵。不良的姿勢不僅會阻礙表現,也會導致不必要的疼痛。正確的跑步姿勢才能預防傷害,尤其是常見的脛前疼痛與背痛。        

       

4. 定時淘汰跑步鞋        

固定在跑了400~600公里、鞋底磨損或鞋子變得不舒服後就該汰換,最好能選擇一雙跑步專用的鞋子。

5. 選擇在平坦的地方跑步        

在不平的地面跑步,會使韌帶承受更大的壓力。雖然地形變化能增添不少樂趣,但崎嶇不平的地面也更容易扭傷腳踝。        

       

6. 增加肌力訓練        

別小看啞鈴的作用,肌力訓練讓骨頭、韌帶、肌腱與肌肉更能承受撞擊。特別是臀部的肌肉訓練更重要。        

       

7. 衡量身體的極限        

過度的訓練會造成過度使用的傷害。如果要跑步,每周至少要休息一天,搭配間歇跑與上坡跑訓練等簡單的恢復跑。        

常見的傷害        

       

1. 跑者膝:        

如果髕骨感受到疼痛,很有可能就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俗稱跑者膝。由於撞擊街道的力道一直重複、下坡的跑步、肌肉不平衡、肌肉失衡與軟弱的臀部,會對髕骨造成極大的壓力。除了選擇平坦的道路外,還要配合藥物治療,最好能夠減少跑步的里程數。

2. 跟腱炎        

阿基里斯腱的腫脹是因為你所忽略的小細節所造成的,例如快速增加里程數、不合適的鞋襪、緊繃的小腿肌,甚至扁平足的緣故。為了預防傷害,每次運動完都要伸展小腿肌,穿對鞋襪,最好也暫停會增加韌帶壓力的上坡跑。伸展與R.I.C.E(休息、冰敷、壓迫、抬高)是幫助恢復的最好方法。        

       

3.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包覆在脛骨上的肌肉與韌帶發炎,脛骨冰敷15~20分鐘可以減少刺痛,在晚上睡覺時抬高也可以降低腫脹。研究發現,足弓若有良好的支撐也能幫助吸收衝擊,因此選擇合適的鞋子與避免山坡跑步都能預防足底筋膜炎發生。        

       

4. 膝蓋肌腱炎        

通常會被稱為「跳躍者膝」,但也會在長距離跑者身上出現。膝蓋肌腱炎的發生是由於髕韌帶過度使用,而有細微的撕裂。腳掌內旋、過度訓練還有山坡訓練等都使可能發生的原因。要避免膝蓋肌腱炎就要鍛鍊腿筋與股四頭肌,且一旦膝蓋疼痛就要冰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