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量飲酒有益健康”是個常見的說法,如果到醫學資料庫中去檢索,還真能找到不少支援這個觀點的研究資料。在一些流行病學研究中,人們就發現飲酒量與死亡率和心血管病風險等健康指標之間呈現出微妙的相關趨勢:資料曲線出現先下降再上升的“J形”,看起來,少量喝酒的一組人健康風險反而比不喝酒的還低一些。



       




       



       


不過,這樣的結論一直充滿爭議。最近,一項新研究又對它提出了質疑。研究者們分析認為,此前的研究資料並不可靠,“少量飲酒比不喝酒更健康”的現象可能只是研究缺陷造成的假像。


 


▼健康風險隨著飲酒量先下降後上升的J形曲線,不少此類研究中都能看到它。




 


圖片來自:medscape


 


論文作者指出,在有關飲酒量的流行病學研究中,J形曲線出現得十分頻繁,在這些研究裡,少量喝酒組的人比不喝酒的那一組更少得心臟病、更少耳聾、更少骨折,甚至還更少得肝硬化,這讓人感覺難以置信。



       


       


 


所以他們懷疑,這些研究其實是方法出了問題——比如說,他們為受試者劃定分組的方法。在這些研究裡,把人群按照喝酒量的多少來進行分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對飲酒量的評估應該綜合考慮現在和過去的情況。有一些曾經喝酒的人可能因此出現了健康問題,而之後決定戒酒。假如研究中只詢問了參與者當下的飲酒量,那麼這些戒酒者就有可能被錯誤地歸到“不喝酒者”的行列裡,結果,“不喝酒組”的整體健康水準就被拉低了。


 


▼是滴酒不沾,還是已經戒了?這對研究結果很重要。


       


 


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者們檢索資料庫,找出了87項過去的相關研究,並對它們的研究方法進行了評估。結果發現,研究方法中確實普遍存在不夠可靠之處,其中只有13項研究能保證戒酒者和偶爾飲酒者被正確地分組。如果把那些“不夠可靠”的研究排除,只採用品質較高的資料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原本“J形曲線”的趨勢不再明顯。也就是說,在那些更可靠的研究結果中,沒有出現“少量喝酒比不喝酒更健康”的現象。



       


       


 


研究者們指出,從這項分析來看,我們有理由對“少量喝酒有益健康”和它背後的研究保持懷疑。在未來的研究中,科研人員也有必要盡可能避免偏倚出現。



       


       


 


說了這麼多,酒到底能不能喝,能喝多少?飲酒沒有“安全劑量”,不過遵從限量建議可以把風險控制在較低水準。如果原本不喝酒的話,不要為了“活血”、“助眠”之類的理由刻意開始喝酒。說到底,酒還是喝得越少越好。根據目前國內的標準,建議成年男性每日的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孕婦、兒童和青少年都不應飲酒。


 


文章題圖:shutterstock 友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