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看到巴菲特的報酬率

連續15年平均報酬率隻有個位數

因此認為,這才是正常的水準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一起來看看...

 

 

今日在世的最成功投資人-巴菲特

15年每年平均報酬率 隻有個位數

二月份末尾,巴菲特爺爺照往例發表了年報,

也一如往常地引起討論。

 

我最近看到一則評論,

文中以巴菲特近十五年來平均個位數的報酬率為依據,

下了一個結論:「如果今日在世的最成功投資人,

15年的每年平均報酬率亦僅個位數,

那麼我們能夠做得更好的機率,會是多少?」

 

這個結論似乎想告訴我們:        

「平均年報酬率個位數」才是正常水準,        

要超過這個門檻,就代表必須超越巴菲特。

那實在太難了,因此我們最好放棄。
       

這說法很常聽到,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事實……

巴菲特比我們有錢太多啦!

報酬率要怎麼計算?如果我本金是10萬塊,

並且獲利5萬,那報酬率是50%;

但如果本金是1,000萬呢?

那報酬率就隻剩0.5%了,少得可憐。

如果獲利金額一樣,那分母越大,

報酬率就越低。這很容易理解。

 

 
       

 

1965 年到 2015年

波克夏的淨資產一路上昇,

那會不會本金越多、獲利也越多呢?

會,但報酬率會逐漸減少,

這可以從巴菲特的歷史記錄看出端倪。
       

百舜整理了幾張圖,比較波克夏「淨資產」和「報酬率」的關係。

首先,是淨資產的曲線圖,時間是從1965年到2015年。

從圖中可以看到,波克夏的淨資產一路上昇,

從最早的2,600萬到去年底的2,550億美元!股神真是非常厲害啊~

 

       

 

但是 2000 年後

報酬率 卻很少超過 30%

但是報酬率呢?就不是這麼厲害了。

在2000年以前,報酬率都在15%到45%之間徘徊。

可是2000年以後,連15%都沒超過幾次,差了一大截。

為什麼會這樣呢?錢越多、報酬率卻越來越低?

 

一開始並不會如此。

當我們從小小投資人提升到掌管十億、百億台幣的資金時,

報酬率會節節上昇。

因為我們可以進入董事會參與公司決策、

可以聘請研究團隊、可以投資更高門檻的商品,

更寬廣的投資大門會為我們打開,

我們開始有更多的資源創造更好的報酬。

這也是巴菲特年輕時的經歷。

可是,如果我們真的很行,

讓資金逐漸提升,那報酬率反而會逐漸衰退。
       

       

 

錢越多,維持同樣報酬率越難

因為,小公司很多,大公司卻很少。

當我們的資金隻有一杯水,那一小顆石頭就能激起很大的震盪;

而當資金越來越多、多到像海一樣廣大時,

那就算是巨石,也隻能激起一點漣漪。

 

我們用數字來舉例。假如我有100億台幣,

那我可以投資規模10億的小公司。

他們如果獲利 1 億,那對我來說仍然有 1 %的報酬率。

假如我有1,000億台幣呢?

1億的獲利,報酬率就隻剩0.1%了。

 

       

 
       

規模越大,選擇越少

因此我隻得選規模更大的公司,

才能創造1%的報酬率。

可是,規模越大,選擇越少。

 

而波克夏在2000年時的淨資產是750億美金,

大約是台幣 2 兆4700億。

這已經比現在的鴻海還大了 (截至3月7號收盤,鴻海市值約1兆2000億台幣) 。

如果我們期望巴菲特仍能創造20%的年報酬,

就代表他必須每年生出5,000億的獲利。

5,000億有多大?

 

差不多是一間台塑那麼大。

強如巴菲特,都沒辦法每年生一間台塑出來。

但是,他每年生了一間華碩!

2000年之後,波克夏每年成長9.9%。

相當於每年成長2,000億台幣!

2,000億台幣,相當於現在華碩的市值。

 

       

 

不用跟巴菲特比報酬率

因為…我們不在同一個擂台        

而十五年後的現在,

波克夏的淨資產達到了2,550億美金(淨資產=資產-負債),

市值更高達3.417億美金

(截至3月4號收盤;市值=股價×發行股數),排名全美第五。

所以,波克夏的報酬率很難更高了,

因為它太大了。
       

以上這些離大多數人很遙遠的數字是要說明:

「我們不用跟近年的巴菲特比報酬率!」,

因為…我們跟巴菲特不在同一個擂台。        

 

如果以拳擊來比喻,巴菲特是投資界的「重量級」,

我們一般散戶,是投資界的「最輕量級」。

雖然都是買賣股票,但壓根不在同個擂台上。

要知道頂尖在哪裡,請跟同量級的對手比。

等進步到下個量級,再去跟下個量級的對手比。

 

       

 

而在投資領域,量級的標準就是「資金規模」

所以,如果我有一百萬,

請跟同樣有一百萬的人比。

請不要直接跟掌管2,550億美金的重量級拳王比,

那會讓我們忘記自己的優勢。

輕量級投資人,最大的優勢就是靈活。

我們可以跌破停損點時按個鈕、十秒內賣光所有持股,

避開可能的大跌。但巴菲特不行 。

 

輕量級投資人有更多選擇

我們可以投資較小型的公司,

趁它成長時賺取高報酬率,

趁它衰落時趕緊出場 。

但巴菲特不能。以他的資金規模,

他非得挑選大型企業不可 。

隻要掌握自己的優勢,就有機會創造10%以上的報酬率。

 

 
       

如果巴菲特隻有一千萬美金…

會把「年報酬率50%」當頂尖的標準        

2013年時,百舜去參加巴菲特的股東會。

會中,巴菲特說:「如果我"隻有“1,000萬美金,

那以我現在的能力,每年都能獲利超過50%」。

可惜,他現在掌管著2,000億美金,

是1,000萬美金的兩萬倍,

所以報酬率維持在10%左右。

所以,資金規模在 1,000萬美金(約3億台幣)以下的朋友,        

可以考慮拿「年報酬率50%」當頂尖的標準。        

 

投資這領域有個好處,

就是:「每人都有自己的優勢」,

隻要能靜下心來,一步步的仔細思考,

那我們就能發覺自己的優勢。

在能力範圍內,創造最好的績效。